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王承文

[日期:2012-01-04]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bx [字体: ]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从2007年开始全国统考,考试科目: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中山大学历史学研究生考试参加全国统考,以下是中山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承文老师简介。

 王承文,1962年9月生,湖南澧县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汉晋唐宋道教经典和道教史、敦煌学研究。



一、著作:

专著:《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65万字)(季羡林主编“华林博士文库”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本书在中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在台湾《汉学研究》、欧洲《T'uong Pao》(《通报》)等中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关于本书的专门书评共10篇。

主编:《董家遵文集》,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主要学术论文(时间从1992年以来,篇幅超过2万字的论文将注明):



1、古灵宝经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等佛经关系考释,论文(2.7万字),《文史》2011年第3期。

2、晚唐高骈开凿安南“天威遥”运河事迹释证——以裴鉶所撰《天威遥碑》为中心的考察,论文(5.3万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三分(2010年9月)。

3、The Reve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oist Scriptures,论文(10万words),Early Chinese Religion(220-589 AD), ed by John Lagerwey,Brill, Leiden,The Netherlands,1.2010.( 注:本书为多卷本,是近年国际汉学界著名合作项目,亦为法国教育部重大项目——“唐以前中国宗教史”,按《剑桥中国秦汉史》体例撰成,本人撰写其中近120页)。

4、越南现存《大隋九真郡宝安道场之碑文》考释,论文(3.5万字),《文史》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转载。

5、南朝天师道“七部经书”分类体制考释,论文(4.5万字),《文史》2008年第1期。

6、论唐代岭南地区的金银生产及其社会影响,论文(3.1万字),《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经济史》转载。

7、晋唐时期岭南地区的金银生产和流通——以敦煌市博物馆所藏唐天宝年间地志为中心的考察,论文(4.5万字),《唐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8、 灵宝“天文”信仰と古灵宝经教义の展开——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を中心に—,论文(4.3万字),载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宗教文献研究》,京都:临川书店,2007年2月(注:本书为国际著名研究机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9、 唐代“南选”与岭南溪洞豪族,《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转载。

10、隋书经籍志《道经序》与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确立(4.5万字),《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唐代北方家族与岭南溪洞社会(4.1万字),《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论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

13、 论隋唐道经分类体系的确立及其意义,论文(3万字),(台湾)《敦煌学》二十七辑“柳存仁先生九十华诞祝寿专辑”, 台北:乐学书局,2008年。

14、古灵宝经的斋官制度与天师道及佛教的关系(2.8万字),季羡林、饶宗颐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敦煌古灵宝经与道教早期礼灯科仪和斋坛法式(2万字),《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16、敦煌古灵宝经两部佚经考证,《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

17、早期灵宝经与汉魏天师道——以敦煌本古灵宝经为中心,《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宗教》转载。

18、道经的降世和道经分类体系的形成及其意义(13万字),Rituels,Pantheons et Techniques Histoire de La religion chinoise avant les Tang,巴黎: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06.12.

19、论中古道教“三清”神灵体系的形成,论文(4.3万字),《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0、洞玄部道经说略,论文(3万字),载《道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

21、论隋唐道教统一的宗教神学理论基础,论文,载《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2、评〈敬天与崇道〉,研究性书评,载季羡林、饶宗颐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23、“增城”和“博罗”地名与罗浮山早期神话关系考,论文,载《崔与之与岭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24、 唐代名相张九龄与粤北始兴张氏家族,论文(2.4万字),载《张九龄学术研究论文集》,广东珠海出版社,2009年。

25、 古灵宝经中“天文”和“符图”的释读与研究,论文(6万字),载《“道教研究的新视野:道教与中国文化及社会的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2009年11月。

26、敦煌本《太极左仙公请问经》考论(3.3万字),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3辑“敦煌道教文献专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

27、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事迹释证——以东晋袁宏《罗浮记》为中心(2.3万字),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21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

28、南朝道教从“三洞经书”向“七部经书”转变原因考察,论文(2.8万字),载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认知与编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7年9月。收入《水穷云起集:道教文献研究的旧学新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9、古灵宝经定期斋戒的渊源及其与佛教的关系(5.3万字,《华林》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0、敦煌古灵宝经与道教“三洞经书”和“三乘”考论(2.3万字),《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宗教》转载。

31、唐代粤西两份摩崖碑与韦氏家族的渊源,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一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

32、东晋南朝之际道教对民间巫道的批判——以古灵宝经和早期天师道经典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宗教》转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

33、六祖惠能的生平与唐初岭南文化释证,《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转载。

34、唐朝岭南地区的奴婢问题与社会变迁,《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5、唐代罗浮山地区文化发展论略,《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36、古灵宝经对黄赤道士的批判与道教出家理论的发端(2.3万字),《华林》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7、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38、古灵宝经的定期斋戒考论(2.8万字),《道家与道教: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39、陈寅恪道教史研究论略,《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0、汉晋岭南道教史考论(论文2.5万字),《论衡丛刊》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41、汉晋岭南“丹砂灵药”考论,《秦汉史论丛》第七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2、中古早期道教与佛教关系的新视点—以敦煌本《灵宝威仪经诀上》为中心(2.5万字),载《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香港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43、二十世纪国内外敦煌古灵宝经研究评述,《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2002年8月。

44、敦煌古灵宝经与陆修静“三洞学说”的来源(2万字),《道教研究与中国文化》,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11月。

45、唐五代罗浮山道教宫观考,载《香港及华南道教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4月。

46、古灵宝经“五老帝君”与中古道教经教学说的建构(3.8万字),载《2006年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昶景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

47、屈大均《广东文选》考证,载《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48、唐代罗浮山“药市”与“虚市”考证,载《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9、从唐代罗浮山地区论岭南经济与社会(2.3万字),《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三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50、葛洪早年南隐罗浮考证,《中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51、唐代的左降官与岭南文化,《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2、“六祖慧能与岭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评述,《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宗教》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学研究中心《佛学研究》转载。

53、唐代岭南的波斯人与波斯文化,《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54、唐代罗浮山几种著名特产考,《广东史志》1996年第3期。

55、六祖惠能早年与唐初岭南新州(2.5万字),载《“慧能与岭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术研究》杂志社1997年。

56、明清广东史志有关唐代历史人物传的严重失误,《学术研究》1996年第7期。

57、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

58、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历史学年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

59、古灵宝经对道家思想的融摄及其影响(2万字),载冯达文主编《信仰·运思·悟道》,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60、晚唐高骈开凿安南海上通道事迹释证及推论——以裴鉶所撰《天威遥碑》为中心的考察(10万字),载《唐代的社会与宗教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2008年11月。

61、《董家遵文集·序》,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62、《灵宝“天文”信仰与古灵宝经教义的展开》(3.8万字),载《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シンポジウム报告书》,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4年11月。

63、论古灵宝经“天文”和“神符”的渊源——以《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的释读为中心(3.3万字),载《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2010年11月。

64、六朝前期江南“李家道”与天师道关系考——以葛洪《抱朴子内篇》为中心(3.2万字),载《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唐史年会论文汇编》,2011年7月。

65、唐代房千里《投荒杂录》与岭南南部沿海的雷神崇拜(4.3万字),《第三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论文集》(日本东方学会、中国社科院历史所),2011年9月。



三、近十余年来主持和独立承担的国家、部、省、校、境外等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1、2010年5月—,主持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计划——“秦汉至唐宋时期环北部湾区域的开发及其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2008年5月—,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华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社会变迁”。

3、2001年5月—2003年10月,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灵宝经文书与晋唐道教的整合”。

4、1997年5月—1999年10月,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隋唐五代华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5、2006年12月——2009年5月,独立承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隋唐五代华南区域的开发和社会变动研究”。

6、2002.10-2004.12.独立承担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道教在华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研究”。

7、1998-1999,独立承担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研究项目——“隋唐五代华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8、2003-2004,独立承担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研究项目——“道教在华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研究”。

9、2001-2002,独立承担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研究项目——“敦煌灵宝经文书与晋唐道教的发展”。

10、2005-2006,独立承担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研究项目——“广州和罗浮山道教传播发展史研究”。

11、2004-2007,独立承担法国教育部汉学研究重大课题“唐以前中国宗教史”的子课题——“道经的降世和道经分类体系的形成及其意义”。



四、获奖:

2006年12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5月,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

2006年10月,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

2004年6月,独立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灵宝经文书与晋唐道教的整合”结项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作为“重要成果”推荐,并作为“认真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通报表彰。

2003年9月,获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20周年学术优秀成果奖。

1998年12月,获中国史学会(国家专业委员会)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共8篇)。



五、参加境外国际学术交流:

2009年11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道教研究的新视野:道教与中国文化及社会的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年12月,参加巴黎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Rituels,Pantheons et Techniques Histoire de La religion chinoise avant les Tang”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4年11月,参加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七十五周年“中国宗教文献”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6年5月,参加台湾中国文化大学,“2006年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7年1月,参加澳门大学“六祖慧能与岭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2年1月,参加香港国际道教联合会举办的“道教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3年11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与华南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0年3月-9月,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访问学者。

以上是中山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承文老师介绍,更多历史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可以在历史学考研网查找,关于历史学考研问题可以咨询博仁教育老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bx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