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艾 冲,生于1955年,陕西周至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以在职学习的方式获授硕士学位。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边疆史和汉唐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在教学领域,先后为本科生、专科生讲授中国历史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中国邮驿史概述、中国人文旅游概论、中国长城史研究专题、人文旅游地理学、中国长城文化史、中国邮驿文化史、中国古代都城通论、行政区划古今谈等十余门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历史地理专题研究、历史军事地理、唐代政区研究、历史政治地理、中国疆域史、中国边疆史基本文献、中国近代边界变迁史、中国边疆史研究概要、中国行政区划史等门课程。曾获优秀教学教育实习带队教师奖、2005年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在科研领域,先后出版五部学术专著,即《明代陕西四镇长城》、《中国的万里长城》、《西北城市发展与环境演变研究》、《唐代都督府研究》、《中国古長城新探》。作为主要参加者,合作编撰及出版三部著作,即《古今西安》、《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两唐书辞典》。迄今在权威级、核心级、重要级等学术期刊(以及集刊、论集)上公开发表有关历史地理学、中国边疆史和汉唐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发表在权威与核心学术期刊的论文计18篇,主要有:《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治城的探索》,《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论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关于唐代单于都护府的两个问题》,《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唐代河西地区都督府建制的兴废》,《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等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期刊《中国地理》全文转载、摘要转载,多项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反响。其中,《中国的万里长城》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唐代都督府研究》获颁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贰等奖。先后主持校级与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国家级课题即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元7—9世纪鄂尔多斯高原地区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互动关系研究”(06XZS007);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畜牧业生产影响环境变化的实例研究(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侯甬坚教授主持,2003年)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侯甬坚教授主持,2003年)等贰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及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以来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农牧业生产相互关系及演替形式研究》(侯甬坚教授主持,2005年)的研究工作等。
代表性成果
1、《明代陕西四镇长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中国的万里长城》,三秦出版社,1994年出版。
3、《西北城市发展与环境演变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年。
4、《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
5、《中国古长城新探》,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
5、《论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民族研究》,2004年第1 期。
6、《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民族研究》,2003年第 2期。
7、《唐代河曲‘六胡州’治城的探索》,《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8、《关于唐代单于都护府的两个问题》,《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9、《唐代河西地区都督府建制的兴废》,《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
10、《唐代灵、盐、夏、宥四州边界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期。
11、《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2、《唐代河西地域都督府建制的兴废》,《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
13、《唐代东突厥羁縻都督府的置废与沿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2期。
14、《论唐代“河曲”地域的都督府政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1期。
15、《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陇中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土地利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3期。
16、《唐代安北都护府迁徙考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7、《隋唐“榆关”和“渝关”考辨》,《中国方域》1998年第4期。又全文转载于《中国地理》1998年第10期。
18、《关于宁夏明长城的几个问题》(笔名孙盼芝),《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增刊。又全文转载于《中国地理》1997年第01期。
19、《唐代“河曲”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环境的力度及原因探析》,《陕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20、《唐代前期都督府建制并不存在“军政时期”》,《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1期。
21、《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历史作用》,《唐史论丛》2008年第10辑。
22、《唐高宗、则天两朝应对北疆突厥叛乱的基本方针之差异及原因》,《唐都学刊》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