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及实践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苏联成立,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1925年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随后,完成了“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还掀起了“斯达汉诺夫运动”,使苏联在30年代后期成为发达和强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方针与实践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召开,制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路线。到1932年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已成为苏联农业经济的主体形式。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
它使苏联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变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农业集体化的过火行为与极左,给社会主义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四、围绕“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党内争论:
从1924年列宁逝世后,先后出现了托洛茨基派与以斯大林为首的俄共布之间的斗争,“新反对派”与斯大林的斗争,“托季—联盟”与斯大林为首的俄共布之间的斗争。最后斯大林为首的俄共布取得了胜利。
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反布哈林斗争”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冒进与错误,首先出现了粮食危机。于是遭到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的反对,并得到了人民委员李可夫、托姆斯基的支持,最后,斯大林通过批判布哈林等反对派,获得了胜利。
六、肃反运动与斯大林绝对权威的树立
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被害,苏联掀起了肃反运动。到1936年达到高潮,1939年肃反逐渐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树立了斯大林的绝对权威,并形成了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它是由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个人高度民主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建成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
七、习题
(1)思考题:
1、简述日本法西斯运动的特点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2、简析希特勒纳粹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与后果。
4、苏联肃反运动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5、怎样理解斯大林模式?
6、简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2)名词解释:
1、纳粹党
2、德意志第三帝国
3、“国会纵火案”
4、“二二六政变”
5、布哈林
6、希特勒
7、肃反运动
8、基洛夫事件
9、托洛茨基
10、托-季联盟
11、斯达汉诺夫运动
12、啤酒馆政变
13、皇道派
14、统制派
15、“五一五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