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历史学考研资料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日期:2011-12-01]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bx [字体: ]

  一、对战败国的处置


  1、五国问题的提出:这主要是指对德日两大侵略元凶的帮凶与仆从国意、匈、罗、保、芬5国的处理问题。苏联与美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2、伦敦外长会议:1945年9月,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在伦敦召开了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主要争执的是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的里雅斯特的处理和对罗马尼亚政府的承认等问题。


  3、巴黎和会:1946年7月29日召开21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于10月15日通过了《五国和约草案》。它的签定过程显示,三大国结成的战时法西斯联盟的基础开始瓦解。苏联与英美间的矛盾日益公开化。


4、五国和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赔款、领土、军事等。它是东西方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二、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1、盟国管制委员会:1945年雅尔塔会议正式决定了苏美英对德分区占领,同时邀请了法国作为第四国参加占领。四国总司令部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任务主要是保证各占领区协调行动,并就涉及德国整体的主要问题作出决定。但实际上形同虚设。


  2、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开庭,开始了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1946年10月1日正式闭庭。


  3、战后德国的去向:主要指苏联与美英法在德国占领区的政策的不同打算。最后,法国接受美英的想法,接受美英对德国三个占领区的合并打算。


  三、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1、盟国最高统帅:主要是苏美关于盟国最高统帅人选问题的争执,最后,苏联同意以美国麦克阿瑟为盟国最高统帅。


  2、受降区域划分:对日受降区的划分问题上,美国明显表现了独占日本的意图。从而导致了日本北方四岛被苏联占领,出现战后日苏关于北方领土的争端。


  3、远东委员会:苏联为了抗议美国独占日本的政策,经过激烈反对,成立了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美国在日本的支配地位。


  四、美苏“冷战”的兴起


  1、美苏从盟国到对手的演变


  (1)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决定了美国向世界扩张(2)美苏关系的变化,美国的扩张障碍主要来自苏联和共产主义。这必然导致美苏同盟的破裂。


  2、美国对苏联“遏制”政策:


  (1)东欧、伊朗和土耳其问题;主要是在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问题上攻击苏联。对苏联在伊朗撤军问题上攻击苏联。在苏土领土纠纷上支持土耳其。(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的演说,即为所谓“铁幕”演说,是第一个冷战的信号。


  3、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1)希腊和土耳其问题:是美国称霸世界的绝好机会与开始。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提出援助希腊与土耳其的咨文,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也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


  (3)“柏林危机”:1948年6月由于美英法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引起苏联反对,也实行货币改革,并封锁柏林,出现所谓第一次柏林危机。


  五、两大阵营的形成


  1、美国的全球性进攻态势


  (1)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及其运用:就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盖其全球扩张。按照杜鲁门主义进行全球进攻。


  (2)马歇尔计划(1947年):主要指援助欧洲的“欧洲复兴计划”。该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与扩大。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3)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48年3月英、法、比、荷、卢5国在布鲁塞尔缔结了五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有效期50年。其目的是针对苏联的。


  2、世界性军事条约网


  (1)北大西洋公约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签字,共有12国参加,它是美国组织的最大一个军事同盟,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2)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1951年9月在旧金山52个国家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印度支那等三国,被排斥在外,同时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美国可无限制地驻留日本,并允许设置军事基地。


  (3)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建立

  从1950年10月起,美国为了挽回其在中国和亚洲侵略政策的失败,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1951年,美国先后同泰国、菲律宾签订军事援助条约、《共同防御条约》,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定《澳新美安全条约》,即《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与日本订立《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3年和1954年先后同南朝鲜和台湾蒋介石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最终成为“东北亚防御联盟”。1954年,美国又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8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即《马尼拉条约》,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1955年11月,又与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这样,美国终于建立起一个从大西洋经中东到西太平洋的军事条约网。


  3、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1)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战后初期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概括为“安全带”政策。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即巩固二战的胜利成果,防止德日东山再起,主张对德日战后民主化,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过分强调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


  (2)对外政策两重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内外环境及各种主客观原因决定的。


  4、从“共产党情报局”到“华沙条约组织”


  (1)“共产党情报局”:主要是为了对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成立的。


  (2)“经济互助委员会”:于1949年1月成立。


  (3)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50年成立。它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


  (4)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与波兰、捷克、匈牙利等8国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据此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也起了积极作用。


  六、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步形成


  1、美苏关系的缓和与争夺


  (1)赫鲁晓夫的外交战略: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苏联新上台的赫鲁晓夫也逐渐改变斯大林的对外战略,他提出了一整套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但是他的战略又反映了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尽管野心膨胀,却自感力不从新的矛盾状况。


  (2)对奥地利和约的签定:1953年朝鲜停战和1954年日内瓦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决议,是东西方缓和的开始,而对奥地利和约的缔结则是一项重要的突破。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规定恢复奥地利主权、独立和1938年1月的边界,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缔结任何同盟,奥地利应组成民主政府等等等。同年,10月,奥地利宣布永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


  (3)四国首脑会议:1955年7月18日,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国首脑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主要议程是:有关德国、欧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等。四国首脑会议是战后东西方首脑首次坐在一起讨论问题。


  (4)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1955年9月8日,德国总理阿登纳访问苏联,决定双方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5)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自1949年分成两部分以后,西柏林由于地位特殊,成了西方进行间谍活动的温床。苏联决心切除西柏林这个“毒瘤”。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除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美、英、法拒绝了苏联要他们撤军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于以上反映提出了强烈的反映。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最后,苏联接受美国建议,同意和谈解决。


  (6)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维尔进行了两天会谈,会谈中就美苏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但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让步。不过,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2、肯尼迪、约翰逊对杜鲁门全球扩张政策的继承


  (1)肯尼迪的对外政策:1961年1月,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还提出了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


  (2)和平战略:所谓“和平战略”,实质就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其矛头首先对准了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在和平共处,和平竞争的口号下,通过援助、贸易、旅行、科技和文化交流,设法削弱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俄国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依附状态,从出现在铁幕上的任何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约翰逊继任总统,几乎完全继承了肯尼迪的外交政策,未作任何重大调整。


  (3)入侵古巴:1961年4月,美国装备和训练的反卡斯特罗分子在古巴猪湾登陆入侵失败。


  (4)维也纳会谈:1961年6月,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谈两天,主要议题是双边关系、裁军、禁止核试验条约、柏林和老挝问题等。其中,柏林问题是核心。这次会谈成了一场新柏林危机的前奏。


  (5)柏林墙事件与第三次柏林危机:维也纳会谈后,赫鲁晓夫决心在西柏林问题上与肯尼迪较量一番。1961年7月,双方开始增兵。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要办理入境手续。柏林危机进入高潮。不久,赫鲁晓夫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问题,美、苏关系得以缓和下来。柏林危机的结束,是美苏进行军事对抗后妥协的结果。就在柏林危机期间,美苏双方之间的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


  (6)古巴导弹危机:1961年美国与古巴断交,苏联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半球势力范围的机会,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1962年8月,美国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立刻向苏联发出警告,苏联予以否认。随后,肯尼迪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除所有中程导弹,并采取了严厉封锁和最高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发的核战争危机笼罩着美国和全世界,苏联自知处于劣势,无可奈何地退让了。10月28日,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它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都把世界推到了核战争的边沿,最后又不得不妥协。从而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也致使苏联在屈辱中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两个超级大国开始新的激烈争斗。


  3、美苏的新交易与角逐


  (1)关于核武器试验条约的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在莫斯科恢复关于核武器试验条约的谈判。签定了一系列条约。为美苏利用国际组织干涉别国内政打开了方便之门。


  (2)葛拉斯堡会议:1967年6月11日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结束后,美苏在纽约与华盛顿之间的葛拉斯堡就政治解决中东问题举行秘密会谈。几经磋商,安理会于同年11月22日通过了关于中东问题的“242号决议”。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bx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