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313历史学考研资料历史人物

[日期:2011-12-30]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bx [字体: ]


1、杰出帝王将相的政绩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帝王将相。这些人的政绩有的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联系在一起;有的同某一新的政治经济面目联系在一起;有的同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大多都兼而有之。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国重大影响。
⑴秦始皇:灭六国,成统一,建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焚书坑儒,实行暴政。
⑵汉高祖:起兵灭秦,建立西汉;与民休息,经济发展;和亲匈奴,友好边关;分封诸王
影响集权。
⑶文帝、景帝:重视农业,减免田租;改革法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形成“文景之治”。
⑷汉武帝:①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建立州的监察区,加强皇权;选拔人才,重视官吏考
核与任用;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强化法制。②军事方面:三次
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设郡县。③经济方面:改革币制,
铸五铢钱;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征收营业税和财产税;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保
证农业生产。④对外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晋见汉武帝;汉武帝时,
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⑤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家学说,提倡大一统;崇尚法制,尊儒尚法,
“儒表法里”。⑥文化教育方面:制定“太初历”;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军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出现大思想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
⑸西汉明帝:王景治理黄河;派人去西域求佛法。
⑹东汉光武帝:参加农民起义,建立东汉;采取安抚的统治政策(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以“柔道”治天下,形成“光武中兴”;日本倭奴国遣使来汉,光武帝赐之金印。
⑺曹操:善于用人,拥立汉献帝,实行屯田,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在北方重视弄桑;
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⑻诸葛亮:向刘备献“隆中对策”;运筹指挥赤壁之战;助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在蜀汉
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多次进
行北伐;成为封建社会为相的典范。
⑼唐太宗:①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功劳最大。②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③
即位后善于总结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方面,知人善任、勇于纳谏,革新政治、完
善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
制和租庸调制),戒奢从简;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民族关系方面,通
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加强和密切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基本解决突厥问题,设置安西都
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从而加强对多民族国家的官吏;对外关系方面,派人去天竺学习制
糖法,多次接待来华的日本遣唐使,玄奘西游促进中印文化交流。④在位时期,社会秩序稳
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形成“贞观之治”。
⑽武则天:①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②在位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注重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制度,从而使唐朝经济继续发展。③设立北庭都护府,巩固西
北边疆。
⑾唐玄宗:①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人选、任用贤相,促进经济繁荣,形成“开元盛世”
局面。②加强民族关系,设立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册封皮罗阁、骨力裴罗。③改革军
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④后期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
⑿元世祖:①建立元朝,实现大统一。②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把农业生产的好
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依据;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发《农
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
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民族大迁移,形成民族融合新高潮。
④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为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事机构,并设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⑤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丝绸之路重新繁荣,
马可•波罗来华,泉州成为最大外贸港口。⑦实行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
⒀明太祖:①参加红巾军起义,建立明朝。②北伐灭元,实现统一。③废行省,设三司;
废丞相,权分六部;制定《大明律》;设立内阁和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
狱,加强中央集权。④奖励垦荒,实行屯田,清丈田亩,兴修水利,推广植棉。
⒁明成祖:①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②营建并北京,改元永乐。③设置奴儿干都司。
④派郑和出使西洋。
⒂顺治:迁都北京;兴文字狱;册封达赖。
⒃康熙:①调整统治政策: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固定丁数,废除“织机不得逾百
张”的限制,使丝织业兴盛起来。②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平定“三藩之乱”;进军台湾,
设台湾府;平定葛尔丹叛乱;册封班禅。③抗击外来侵略: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
布楚条约》。④兴文字狱。
⒄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设立驻藏大臣;大
规模改土归流。
⒅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大兴文字狱;由纪昀主编《四
库全书》。
2、古代选官制度与选拔人才的突出事例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重要的选官制度
①(参照“政治制度”部分)
②对科举制的评价
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具体说来:积极作用:A.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B.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C.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D.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E.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A.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C.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D.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古代重视人才选拔的突出事例
①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占有优势,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如齐桓公重用管仲、秦孝
公重用商鞅等。
②秦末:楚汉相争,刘邦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由弱变强,最终打败项羽。
③东汉末年:曹操重视用人,三次发布惟才是举的“求贤令”。
④三国:蜀汉诸葛亮也十分重视人才。
⑤唐朝:a.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李勣等,重用谏臣,调整统治政策,
出现“贞观之治”。b.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实行自荐官制度,任用明相狄仁杰、
姚崇等,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姚崇、
宋璟、张九龄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
成“安史之乱”。
3、历史人物的评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任,这种创造是指全面的创造,它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践和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未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对于个人的作用,必须区分他们活动的性质,区别的标准只有一个,即这个历史人物的作用,必须区分他们活动的性质,区别的标准只有一个,即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判,否则,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估。②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③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④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是时势造就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即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等观点,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此外,对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评价时必须树立正确的观点:①清楚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②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那就是以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③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总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评价时首先要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④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正确方法是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找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并以此去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还是过失占主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bx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