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历史学考研招生专业目录以及介绍

[日期:2013-08-29]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chh [字体: ]

注:本部分内容如与教育部文件不一致,则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专业

方向

科目一

科目二

科目三

科目四

复试笔试科目

备注

0601Z1-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0-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11-考古学综合

--

中国通史,外语 

考古学综合含中国古代史

0602Z2-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0-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33-历史学综合

--

中国通史或世界通史(任选一门),外语 

历史学综合含中国通史(截止到1949年)、古代汉语

0602Z3- 历史地理学

00-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33-历史学综合

--

中国通史或世界通史(任选一门),外语 

历史学综合含中国通史(截止到1949年)、古代汉语

0602Z4- 历史文献学

00-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33-历史学综合

--

中国通史或世界通史(任选一门),外语 

历史学综合含中国通史(截止到1949年)、古代汉语

0602Z5- 专门史

00-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33-历史学综合

--

中国通史或世界通史(任选一门),外语 

历史学综合含中国通史(截止到1949年)、古代汉语

0602Z6- 中国古代史

00-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33-历史学综合

--

中国通史或世界通史(任选一门),外语 

历史学综合含中国通史(截止到1949年)、古代汉语

0602Z7- 中国近现代史

00-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33-历史学综合

--

中国通史或世界通史(任选一门),外语 

历史学综合含中国通史(截止到1949年)、古代汉语

0603Z1- 世界史

00-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

--

中国通史或世界通史(任选一门),外语 

 

065100- (专业学位)文物与博物馆

00-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348-文博综合

--

中国通史,外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考研招生专业目录已经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从去年开始就变为自主命题了,历史包括的专业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以及文物与博物馆。有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招收专业较多,很多同学不清楚如何选择各个专业,为此博仁教育的老师整理各专业的介绍,帮助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
  本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专业立足于中国北方地区,凭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在北方民族考古和边疆民族史研究领域的优势,目前拟定的主要学科研究方向有四个:(1)北方民族考古(2)元明清考古(3)中亚考古(4)中西文化交流考古。本专业以历史时期在蒙古高原兴起的各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欧亚大陆草原地带古代民族的文化交流为主要研究方向,兼及北方民族体质人类学、人种学、民族学、民俗学、环境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目前以本专业为基点,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以及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等相关部委、省、区和校内的十几项研究课题。已完成和发表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多种,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本专业与北京、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等省区文物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本专业学术交流广泛,与日、俄、欧美各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相关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关系,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与多所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大学形成常年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渠道。
  本学科专业起点高,涉猎面广泛,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现任教师有:魏坚教授、宋大川教授、吕学明教授、马利清副教授和王晓琨、张林虎、刘未等三名讲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
  目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考古学概论、考古人类学方法论、北方民族考古通论、北方地区先秦考古、匈奴考古研究、鲜卑突厥契丹考古研究、蒙元考古研究、中亚考古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北方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北方地区环境考古学研究、中国青铜器研究、中国陶瓷器研究、博物馆学理论与方法、博物馆陈列设计、考古摄影与绘图测量、西域史地、美术考古、田野考古调查和田野考古实习等。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能力。专业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高等院校、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和相关行政事业单位。
  本专业考试为单独命题,考试科目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基础综合。

历史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是历史学科的核心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专业研究目标:通过研究作为整体的历史过程及其形成的历史认识,阐释其变化发展和内在规律,探讨历史知识的性质以及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范畴、思维、程序、理论和方法;总结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内涵、类型及其运用规则。以历史学研究的整体或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创造性探索。通过研究中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揭示中外史学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各自的特点、规律;阐述中外史学思潮、学派的特征、倾向及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寻绎史学意识的起源与演变、 史官制度、修史机构、历史编纂、史家活动、史学思想等之发展及当前史学趋势。以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赢得声誉,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诠释理论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研究;史学的发展与演变研究;西方史学流派与理论研究;中层理论研究;比较史学研究。
  历史文化解释方向,研究如何准确理解和解释历史文化现象和内奥,分析历史文化解释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历史文化解释的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的发生、发展、演化轨迹,史学成果型式、特点、价值和影响,历史学家生平、思想和贡献等。
  中国现当代史学史,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变化和走向,历史学家的成长、思想和成就,历史学成果的状况、价值和社会作用。
  方志学,研究方志的产生和发展、性质和分类、方志的特征和功能、志书编纂理论、旧志整理和方志利用、方志批评和志书评论、方志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专业培养目标:造就新一代高级专门人才,学生需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术素养,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能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并能担当政府、企业等部门的管理、策划咨询与研究等。  
  开设的主要课程: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解释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研究方法、中国现代史学大师研究、方志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主文献研究。
本专业经吴玉章、范文澜、尚钺等先辈史家的开创与建设,已经形成中国人民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科研梯队整齐,结构合理。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李文海教授指导学科发展,本专业博士生导师牛润珍、徐兆仁、杨念群教授担当学术中坚,青年教师实力强劲。本专业采用跨系所、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研究,设计与承担学术课题,已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与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友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学专业:
  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院博士点、硕士点,学制三年。
  本专业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脱胎于传统舆地学,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它的学科性质属地理学,研究方法离不开历史学,兼有文、理学科属性,属于又古又今之学,是文科中唯一能够参选院士的专业。
  本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1、历史人文地理;2、地名学;3、历史社会地理;4、历史地理文献与地学史。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1、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争论、各分支性质研究、地理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2、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历史时期的政区、疆域、经济、城市、人口、交通、军事、社会、文化等。3、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自然灾害、海陆变迁等。4、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传世文献、佚失和出土文献等。5、历史地图编绘。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历史地理专门人才。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专业上勤奋学习。掌握历史地理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领域做出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政区、地名、古籍整理、方志编纂、环境保护、新闻出版、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政府决策部门做专题研究等。
  师资力量:目前,历史地理学专业有五位教师(其中四位系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即:华林甫教授、刘新光讲师、丁超讲师、胡恒讲师、赵珍副教授。
  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绝大部分教师均与境外大学、科研机构有学术交流活动,身份有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等,有的教师还曾赴欧洲孔子学院任教。
  主要专业课程:中国沿革地理、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典籍研究、中国古地图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动态、主文献研读、环境史研究、中国地学史、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国近代边疆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
  毕业生去向:重点大学、科研机构、文化单位等。

历史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历史文献学是一个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其研究对象包括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形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古籍数字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本专业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其二,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其三,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其四,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考证以及古籍数字化等。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强调文献的基础,历史的眼光和理论的修养,在重视专业功底的同时,提倡文献学研究与学术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结合,中外文献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以此构建并凸显本学科的专业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文献学史、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文献整理。
  本专业重视文献、档案、目录、版本、校勘、考证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以及文献整理的实践工作,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所培养的人才功底扎实,适应性强,毕业生既能够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也能够胜任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新闻单位和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80%有出国留学、访学和讲学经历。目前博士生导师有黄爱平教授,硕士生导师有李晓菊、阚红柳、皮庆生副教授。
  本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历史文献学概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文献学史研究、版本目录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文献学经典著作研读、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文献学专题讲座、史源学研究与实践、“四库学”研究、藏书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笔记文献研究、清代学术与文化等。

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
  专门史专业是历史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专门史专业师资、招生和培养跨历史学院和国学院,涉及多个研究方向。培养具有广博的学术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功底及研究技能的面向国际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十余项国家、教育部的的科研项目,出版了多部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有(1)中国边疆民族史方向,含中亚史、蒙古史、西域文化、边疆民族理论等分支。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沿革与民族变迁史,侧重历代对边疆民族区域的施政,内地与边疆关系、疆域变动与边疆民族兴衰关系的研究;(2)中国社会史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探究打通中国近代思想与政治社会的解释途径。在系统阐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对利用后现代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若干著作进行评价和讨论;(3)中国法律文化史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考镜源流,探讨制度背后的文化精神;(4)中国古代思想史方向,主要以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为基点,将先秦史研究与国家形成及统治机能不断演进、思想文化形成的枢纽期探索相结合,推进先秦史历史内涵的挖掘和研究深度;(5)西域历史文化研究方向,采用国际通行的历史语言文化综合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古代西藏历史文化、蒙古-中亚地区历史语言文化和敦煌-吐鲁番学。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多人。学术梯队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人。
  本专业与国际学术界联系密切。多名教授拥有国外著名学府留学或长期学术研究、教学经历,具备与国际学术界直接对话和交流能力,研究课题、成果处于国际前沿地位。对外交流频繁,每年都有学者出国讲学、研究或出席学术会议,常年接待国外学者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有条件推荐博士、硕士生交换出国培养。
  历史学专门史方向的课程主要有: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中国边疆考古学、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史学研究,中国法制文化史,先秦史专题 ,中国思想史,边疆史地文献研究,蒙古历史与文化,古藏语及藏文文献,满蒙语言及文献等。
  博士生导师有成崇德、杨念群、张世明、张永江、黄朴民、沈卫荣、乌云毕力格、孟宪实。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进入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进入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从事高级编辑工作;进入国家机关从事管理工作。

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的主干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史、清史。主要研究内容有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史、社会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国古代史学科的教学科研人才及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目前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2名,硕士学位的3名。
  开设的博士生课程主要有秦汉史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隋唐史研究、宋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专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基础、清代行政制度研究等。硕士生课程主要有:史学研究方法、人类学方法论、中国古代史文献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研读、中国古代断代史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国古代农业问题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国外中国古代史研究论著选讲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重视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为国内外著名大学输送了众多优秀博士生,毕业生去向为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出版部门及政府部门等。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术单位之一,在全国曾起到开启风气之先的作用。50年代中期,开始招收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生班,在全国高校中也是最早的。1978年,它成为全国首批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点,次年成为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又成为教育部新增的三个全国二级学科重点学科之一。
  本学科的研究队伍相当齐整,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既有像戴逸、李文海那样德高望重、至今仍活跃在教学科研前线的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又有一批勇于创新、充满活力并富有学术影响力的中青年骨干。研究的方向也较为全面,在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和中外关系史等领域,都有扎实的研究成绩。尤其是在近现代中国灾荒和环境史研究,秘密结社和民间社会研究,医疗和社会保障史研究,以及民族国家认同和边疆问题,近现代学术文化思潮、新兴概念史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等方面,特色突出和鲜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近年来,本学科十分重视提倡“新史学”和基础性史料的整理工作,并走在全国前列,创办了《新史学》集刊,开办了“新史学前沿讲座”,整理出版了《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等大型资料,前者在青年学子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后者被同行誉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奠基性工程”。
  本学科还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国、俄国、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的相关学术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此外,本学科还拥有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清史研究所,它是正在进行当中的、建国后最大的学术文化工程之一——国家清史工程的重要学术依托单位之一。

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学术基础,早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和华北大学时期,就已开设了有关世界史方面的课程。新中国建立后不久,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世界史学科,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世界史专门人才。改革开放以后,本校世界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都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本学科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优秀专门人才的任务。
  本学科点的专业方向集中在三方面:
  第一,世界上古、中古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史是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的一个具有深厚学术积淀并具有长足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其学术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运用中西历史比较的视角,对古代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史研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探讨西方古代中世纪时期政治史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与演进规律。本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学术领域:1、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主要研究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古罗马的共和政治与帝国体制,以及相关的政治学说。2、西欧封建政治史。主要研究西欧的封建王权发展演进的特征、过程与趋势,以及封建政治思想的流派等等。3、中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史,主要研究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思想流派与学说。
  第二,世界中古经济、社会史。本研究方向是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对中古经济和社会进行专题进行研究,并把中国与西方在中古时期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本方向的特色是,将对中世纪至现代早期1500余年的社会史和经济史的贯通研究和断代研究相结合。同时,本方向又力图对断代的社会史和经济史进行专题性的马克锋,1961年生,陕西省富平县人。历史学博士,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曾为韩国高丽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经济史。综合研究,在国家和教育部各种社科项目的立项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课题均属于中世纪史研究的前沿领域。
  第三,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这是本学科点中一个实力雄厚、具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其特色集中在三方面:1、对世界近现代(含当代)的断代史和通史研究,包括宏观与微观的研究,对近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研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等等领域,包括地区与国别史的研究。2、研究外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想的发展,重点是研究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3、研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包括对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史、两次世界大战史、冷战史、欧洲一体化史、北约史等专题的研究。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人文素质、扎实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基础、开阔的研究视野、很强的学术研究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在党政机关部门、外事部门、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其他政府有关部门从事实际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和涉外工作等。
  世界史专业现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两个教研室,还有两个研究中心,即“中西历史比较研究中心”和“北美西欧研究中心”。本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均有出国留学或访学以及讲学的经历。目前博士生导师有孟广林教授、徐浩教授和王皖强教授、许海云教授。
  本专业注重拓展国际联系空间,与欧、美史学界有着广泛密切的学术联系。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博士生为:史学前沿课、专业主文献课、研究指导课;硕士生的课程为:世界古代史研究、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世界近代史研究、世界现代史研究、世界当代史研究、欧洲封建政治史研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西方史学史、美国史研究、英国史研究、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和欧盟史研究等。

  以上就是博仁教育的老师整理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考研专业方向。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方向的其他问题,例如参考书、分数线、报录比等信息,大家可以直接咨询博仁的在线客服老师,或者可以直接加老师的QQ咨询:4006262918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chh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