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优良,历史辉煌:
本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历经110年的风风雨雨,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屠寄、王舟瑶、李大钊、朱希祖、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寅恪、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受颐、陈垣、顾颉刚、范文澜、张星烺、刘崇鋐、冯家升、毛子水、劳干、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名师先后在此执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精华汇入本学科,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田余庆、罗荣渠、张广达、宿白、严文明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二、学科齐全,师资强劲:
本系目前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三、潜心研究,精品创新:
阅尽古今中外的历史沧桑,我系几代教师所崇尚的准则是潜心治学,淡泊名利。所力行的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所认可的学术标准是发前人未发,贵精不贵多。在此学术氛围下,大家能静下心来钻研学问,对学术标准有高度的认同和执著的追求。对学生有严格而合理的要求,毕业生中不断涌现一些有出色成就的带头人。对优秀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学术研究方面,教师们树立了“争上游、创一流”的奋斗意识,科研成果不仅数量上升,更可喜的是质量明显提高。在公认度高、影响力大的一流学术刊物上,我系教师的论文发表量显著上升。我系近几年来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8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我系教师近些年来紧扣重大问题开展的研究课题有:世界现代化进程比较,全球化进程研究,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整理研究,盛唐研究,中国古代官制研究,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社会互动,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的国际互动与冷战时代的中外关系,都市与军事历史地理,东亚的巨变和重新崛起,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演化历程,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日本侵华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等等。
四、改革教育,培育英才:
史学教育的改革目标,是兼顾学术性和社会性,分层次地培养高质量人才。我系培养的人才,要具备科学的理论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治学思路、研究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状况。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独立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能够胜任学术研究、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政府管理、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经济建设等各类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和带头人工作。我系本科学制四年,分历史学和世界史两个专业。要完成不低于130学分的学习任务,毕业论文合格,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主要学习中国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中国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术史和最新动态,接受史学理论、外国语、断代史与专题史、文献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世界史专业本科生主要学习世界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研究基本方法、学术史和最新动态,接受史学理论、外国语、史料学、地区国别史、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关系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改革开放以来,我系不断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材更新。建设教学网络和多媒体课件,主干基础课和通选课都做出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大为扩充了课程的知识含量,授课方法更为生动。这些多媒体课件都展示在我系网上,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从严要求,严格把关,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本系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约36人,学制四年,硕士生约40人,学制三年。招生考选重在面试和考生的学术背景材料,由专家组集体审查,保证公平竞争。对跨学科考生和残疾考生等绝无任何歧视。研究生课程以研讨为主,讲授为辅,注重研究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树立问题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强调学术规范。尽量吸收新成果、采用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博士生在学期间要做学术报告。系研究生会每年组织学术论坛。我系每年都有研究生在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对博士研究生的中期综合考试、选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各专业都订有规范。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匿名评审和导师在答辩中回避评议的制度。迄今已产出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4篇,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1篇。本系教师是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主要参与者,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全部参与者,至今已被评上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学网络化、课件多媒体化、资料数码化等方面走在前列。
五、内外交流,走向世界:
本学科大力推进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积极进行国内外的合作研究、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等等。现职教师都有海外讲学或留学、进修经历。先后同耶鲁大学、LSE、爱丁堡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普度大学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等20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平均每年在校留学生和海外各类进修生60多人,接待海外学者和研究生近百名前来访问讲学。每年派赴海外讲学或深造的教师10人左右,海外访学的研究生及本科生20多人。已授予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法国史教授Colin Lucas和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美国史教授Drew Gilpin Faust荣誉博士头衔。聘请过20多名海内外一流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有美国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William C. Kirby)、马若德教授(Roderick MacFarquhar)、加州伯克利大学叶文心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高师副校长巴斯蒂教授(Marianne Bastid-Bruguiere)、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罗梅君教(Mechthild Leutner)、欧洲联盟驻华大使、哈佛大学魏根深教授(Endymion Wilkinson)、日本东京大学池田温教授、京都大学谷川道雄、杉山正明教授等。兼职教授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教授、王子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茅海建教授、沈志华教授等。与国内兄弟院校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史学同行更保持着频繁而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