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完整的68篇),共10万余字。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体裁采用编年,记事简短如同《春秋》。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该书,称作“《竹书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
(二)《穆天子传》
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名虽曰传,其体裁实属编年,晋郭璞曾为本书作注。该书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周穆王西行所到之处,与各部落互赠礼物,这说明远在张骞之前,中原和中亚间早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
(三)《世本》
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春秋。从今所见佚文看,实际已记到战国末年,并称赵王迁为“今王迁”。 有《帝系》、《王侯谱》《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司马迁创立纪传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是先秦时期尝试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先行者。商务印书馆《世本八种》为清代八家的辑本,可资参考。
(四)《国语》:
现代史学界认为,该书成书在战国初年,其中有左丘明传诵的篇章。《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国语》按国别编写,以记言为主;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五)《战国策》
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记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对“士”阶层的人物,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六)《战国纵横家书》
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部内容性质与《战国策》相同的帛书,共27章,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另外16章为久已失传的古佚书。可以校正《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错误,并补充其不足。
(七)《逸周书》
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连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间约600年左右的事迹。郭沫若认为其中的《世俘》、《史殷》、《商誓》等为西周初所作。我们认为除少数篇章外,多数是出于战国时代摹拟周代诰誓辞命之作。该书夸耀武功,崇尚武德,这正是战国时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