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一)梁武帝《通史》:梁武帝令吴均等人集体编写,纪传体:记三皇至南齐,600卷(或说620卷)。吴均写了本纪、世家、列传。秦以前基本根据《史记》,西汉以后完全抄当时的史书,新东西不多,价值不高。后来此书先佚。但梁武帝提倡通史,其意可嘉。且“通史”之词始于此。
(二)元晖《科录》:元晖为北魏贵族,他召集一些学者,记从上古到东汉末史事,270卷。体例非纪传、非编年,是“以类相从” 。
《三国志》
陈寿(233——297),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受业于著名史家谯周,谯周撰《蜀本纪》、《益都耆旧传》;陈寿历仕蜀、晋两朝,晋时辑成《诸葛亮集》24卷
(一)《三国志》的内容:
《三国志》计《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有纪、传,无表、志。《三国志》记事,起于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的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280),所记不限于三国时期(220-265)。
(二)编撰特点:
(1)编撰体例上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有本纪、有列传,吴、蜀只有列传。三国创立者的称谓上:对曹操,《魏书》称太祖,《蜀书》、《吴书》则称曹公;对刘备,《蜀书》称先主,《魏书》、《吴书》则以名相称;对孙权,全书一概称名。在纪年上:魏、蜀、吴三书各以本国年号纪年,并以魏国纪年贯串。
(2)、文字简练、有条理。
(三)陈寿的史学思想
(1)劝善益治。这正是陈寿修史的目的。
(2)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用谶纬、寓言童谣来渲染魏、蜀、吴三国君主的称帝
(3)曲笔回护司马氏及曹魏政权。
(四)裴松之《三国志注》的作用
1、补阙:对某些重要史实和重要人物没有提到或太略者,裴松之尽量搜集资料予以补充。
备异:同一史事或同一人物,各家记载有出入,甚至根本相反,而又不能定其是非者,裴松之则俱载之,以备参考。
2、惩妄:凡各书记载不同,或某书记载错误,而裴松之经过认真比较研究后,能定其是非者,则一一指出。
3、论辩:按当时之情理对某些错误的记载作出判断和评论。有自己的评论,也有引录其他史家的评论。
《后汉纪》
作者袁宏,东晋人,不满意其前的多种关于后汉史书,用八年时间写成《后汉纪》30卷。该书为编年体,起于刘秀称帝,止于曹丕废汉献帝灭汉。荀悦的书称《前汉纪》。荀悦的《汉纪》只据《汉书》改编。袁宏的《后汉纪》则收集各方面材料,自己写成。此为流传至今最早的后汉史书,范晔《后汉书》成书于其后。《后汉纪》叙事真实,有条理,超过《后汉书》。但《后汉书》内容比袁宏的《后汉纪》丰富。优点是1、简明扼要,纠正了以往各家后汉史中时间概念不清、叙述错乱的缺点;2、鉴别史料慎重;3、注意史事评论;通过治史、叙述政治的治乱得失,来维护和宣扬“名教之本”,以达到惩恶劝善的作用。缺点:过于注重政治事件。
《后汉书》
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司马彪的《续汉书》有八志,唐以后其书失传,但其八志被梁人刘昭注《后汉书》时补入,北宋时合并到一起。众多纪传体后汉史失传唯范书流传。今本范晔《后汉书》记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载了东汉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全书共计120卷,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
(一)优点
(1)编纂体例上因袭《汉书》又有自己的创见。删去了一些不重要和不可靠的材料。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类传。首创《列女传》。创立《文苑列传》、《逸民列传》、《党锢列传》、《宦者列传》、《独行列传》、《方术列传》等。
(2)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续汉志》之可取的地方如《郡国志》、《百官志》都是较有价值的。
(3)突出的史论:用序、论、赞的形式发表评论。总计全书,有“序”25篇;有“论”110篇。
(二)主要缺点
司马彪的“志”缺少《食货》、《艺文》、《刑法》、《沟洫》等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有损史书的完整性。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
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2、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宋书》
沈约,南朝人,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是梁武帝的开国之臣,著名的史学、文学、音韵学家。 《宋书》内容丰富,共百卷。有纪、传、志,志的价值较高,志从三国写起,以补充陈寿以后无志之缺。其《律历志》是历法史的重要文献。《乐志》详记乐器、乐章、词典、舞曲是音乐史的重要资料。但没有《食货志》,而且较繁杂,有失实之处。
《南齐书》
萧子显,梁朝人。仕梁任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吴兴太守等职。得梁武帝恩准,撰写《齐书》60卷。《南齐书》记事起自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专权,终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30余年史事。有纪、传、志,特别是记载了许多佛教的情况以及佛教与道教相争的情况,是研究宗教史的重要资料。 缺憾是无《食货志》。对萧氏先世多曲笔回护、颂扬溢美。(书中有不少宣扬天命和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教。
《魏书》
魏收是北魏到北齐时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一生以修史为务,又工于文学,文学、史学都著名。所著《魏书》130卷,是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
优点:
1、内容丰富,所记从北魏统一以前开始,极为详细。独创《序纪》:反映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特别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十志,十志中有《食货志》,这是流传到今的魏晋南北朝史书中仅有的。《食货志》载均田制和三长制;改《百官志》为《官氏志》:将北魏官制沿革与鲜卑贵族氏姓变迁合记在一起;独创《释老志》:系统记载了佛道二教的流传情况;《灵征志》:为此前各史《五行志》的变异,保存北魏建国后各地地震记录。地形志所述北方地理情况颇详。
2、记载基本真实,有条理。魏收担任修史工作二十余年,学术修养很深,对修史求真有正确认识。文笔也好。
缺点:
1、只记北魏到东魏的历史,没记西魏。与其政治立场有关,站在东魏立场。2、缺《艺文志》。 3、有一部分记事杂乱,用功不深。4、该书多有曲笔讳饰。但《魏书》被称为“秽史”,是对《魏书》的污蔑。
地方史
(一)《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所作,主要记四川、陕西等地的历史。内容:1、历史地理、地理沿革、郡县设置的变化,山川、物产、风俗,特别是按地区把30多个少数民族情况讲得很详细。2、政治史。从上古到东晋此地区的政治历史,特别注意割据政权,3、人物传记。从西汉到东晋初年共记390多人,其中妇女50多人。
今人或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或称为其时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史 。
(二)《洛阳伽蓝记》
作者杨衒之,北魏北平人。以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