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
史论体史作的特征和王夫之的思想特征。
难点:
王夫之思想的现实根据。
解题:
《读通鉴论》,三十卷,明末清初王夫之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史论名著。
我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和建议,每每从事历史的研究和总结,尤喜用史论形式发挥自己的政治理论。王夫之生在明末清初,他给自己规定了治史的目的,就是着重明了历史的得失成败,以为认识和改造现实的借鉴。他同黄宗羲、顾炎武一样,推寻明亡清兴的秘密,以为祸始于明代王学末流的空言误国,但他也反对脱离实际的其它一切理论,要求治学就是要“知治知乱”,作“力行求治之资”。他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在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完成了《读通鉴论》和《宋论》的撰述。
本书评论秦史一卷,两汉史八卷,三国史一卷,两晋史四卷,南北朝史四卷,隋史一卷,唐史八卷,五代史三卷。每卷据《通鉴》所列帝王系统分为若干篇,每篇择这一时期数件史实加以评论,对史实的具体过程都略而不载。卷末附《叙论》四篇,集中陈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导观点。
王夫之在哲学上服膺北宋的张载。张载论“气”在“理”先、“道”不离“器”的学说,尤使他心醉。《读通鉴论》中贯穿着“无其器则无其道”的观点,强调治道只存在于时变中间,没有离开历史变化而永久不变之道。他关于古与今、史与论等相互关系的见解,关于区别借鉴与附会的界限、如何探究客观历史实际等问题的思考,则无疑超过了包括黄宗羲、顾炎武在内的同时代的史学家。
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王夫之选择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而发,处处表现了他的特殊见解。值得注意的还有王夫之对历史进化的朴素见解。长期流亡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历,使王夫之产生一种认识,那就是《思问录》所说的,人类是禽兽变的,现代人是野蛮人变的。他用这种朴素进化论去观察文明史,就不但敢于承认历史在变,而且承认它朝着“日新”的方向在变。因而,他以为郡县制代替“封建制”是“势之所趋”,后世学者认定三代比秦、汉以后好、“封建”比郡县好的争辩为“无益之论”(卷一秦始皇)。
《读通鉴论》和王夫之的其它著作,在他生前都未能刊行。直到清道光初,才由他的六世孙承佺搜集整理;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他的七世孙世全开始在湘潭雕版付印,但不久版毁于太平天国革命。同治初,曾国荃在南京重刻成五十八种。现通行本《读通鉴论》是一九三○年上海太平洋书店据王氏守遗经书屋刊本、曾刻本、浏阳刘氏补刻本及长沙等坊间散刻本,并依王夫之手稿参订综合排印的《船山遗书》本。另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也都有据《船山遗书》本的排印本。
《唐用回纥以诛安史》,选自《读通鉴论》卷二三唐肃宗。标题是编者加的。作者假定读者都已熟知所论问题的具体历史过程而直接发表自己关于它的看法,这是古代史论的写作惯例。本篇通过对唐宋统治者借援少数民族武装几种不同情况的比较,指出唐肃宗借用回纥兵马以助平安史叛乱,属于不该借而又必须借的类型。所以出现这种“失策”,只能归罪唐玄宗父子的主观指导错误。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胥仰鼻息 夷考其时 厉阶
3、翻译
思考题:
1、选读《读通鉴论》、《宋论》,并写一篇心得。
2、比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主要区别。
参考书:
1、王育济《理学•实学•朴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3年版。
2、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明清实学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3、萧 父 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