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现代史试题及答案

[日期:2008-09-26] 来源:  作者: [字体: ]

 

(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申请邮寄博仁历史学考研免费资料

一、 名词解释,人物简介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向导》周报:《向导》周报1922913日创刊于上海,时值中共“二大”召开后的2个月,因此,《向导》周报一创刊,党就利用这块舆论阵地,全力宣传党的“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并大量报道全国各地工人阶级斗争的情况,激发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斗志,坚定了进行革命斗争的信心。《向导》周报自创刊之日起,就以其鲜明的革命性,深刻的思想性,犀利的战斗性深受广大劳苦大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在全国二十几个城市设有分售处,发行量最高时达10万份,还出过50期为一集的合订本。1927年因国民党叛变革命而被迫停刊,共出201期。《向导》周报不仅在我党的新闻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现代中国报刊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彭湃:彭湃(1896.10.22-1929.8.30),原名彭汉育,广东省海丰县人。出身于一个工商地主家庭。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海陆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

 民主革命时期,他于 1917年夏去日本求学,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1年回到广州,组织社会主义研究社,同时任海丰县教育局局长。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同年10月在海丰县赤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会。1923年元旦,领导成立海丰县总农会并任会长。大革命时期,19237月至1925年底,在广州举办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第一和第五届农讲所主任。参加两次东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11月领导海陆丰武装起义,任海陆丰工农民主政府委员长和中共东江特委书记。19287月,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冬任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被誉为农民运动的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1929824日因叛徒白鑫出卖而被捕,30日在上海龙华与杨殷、颜昌颐、邢士贞4人同时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其著作编为《彭湃文集》。

3.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的公民教育运动,横跨八年抗战。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新运最后因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内战失利「暂停办理」,无疾而终,总体成效不大。1934年蒋介石在对中国工农红军连续发动军事“围剿”和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文化“围剿”的同时,在中国江西省城南昌发起的所谓重整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运动。因其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所以命名为新生活运动。目的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以反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维护国民党的统治。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①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②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③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④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特别是军事化为目标。1934219日 ,蒋介石在南昌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自任会长;71日,又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自任总会长。19347月~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为全面推行时期。其间,新运总会由南昌迁到南京,聘请何应钦、陈果夫、张群等33人为指导员,又增设妇女指导委员会,以宋美龄为指导长。在全国各省、直辖市、各县设立分会或支会 。这一运动受到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反对和抵制,未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实际收效甚微,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渐停止。  

4.宁都起义:1931(民国二十年)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民党第26路军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的指导和在该路军秘密开展工作的中共特别支部组织发动下,于江西省宁都城举行的武装起义。国民党第26路军原系冯玉祥西北军之一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在该部队开展过工作,对其官兵产生深刻的革命影响,是一支受过大革命影响的部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共产党员被迫离开这支部队,少数共产党员仍在该部队秘密开展工作。1930年蒋、冯、阎军阀混战,冯玉祥战败,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收编该部队为第26路军,孙连仲任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次年1月,蒋介石令该路军从山东开赴江西,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同年5月,在中村被歼1个旅。7月,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3次“围剿”,进驻宁都,9月,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在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政策下,该路军留宁都驻守,其他国民党军先后撤出,该路军处于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对孤军驻守深为不满,内部矛盾很尖锐。红军反围剿之胜利,给第26路军以深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反蒋高潮,第26路军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国,又遭到蒋介石拒绝,更加深该路军官兵同蒋介石的矛盾。鉴于以上情况,隐蔽在该部的共产党员,积极开展争取工作,因势利导,发展党员。于1214日举行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辖3个军。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十五军军长,何长工、黄火青、左权分别任各军政治委员。同时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第2天起义部队开进苏区。宁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对共产党的政策,给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5.中国远征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而组织的一支远征缅甸的抗日部队。日军于194112月袭击美国海空基地珍珠港,并进而占领了东南亚部分地区之后,于19421月发动了侵缅战争。中国政府根据19411223日签定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请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军,共十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于19422月先后入缅作战。从3月至4月,远征军在同古、仁安羌、腊戍等地与日军激战。其中仁安羌一战援救被围英军七千余人。远征军在缅北的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由于中英美战略目标的不一致,使远征军陷于被动的态势,至4月底被迫后撤。8月,远征军大部退至怒江东岸,一部西撤印度。人员仅剩四万人左右。退入印度的部队改称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统辖郑洞国的新一军和廖耀湘的新六军。退入滇西的部队,连同后续部队,于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由陈诚任司令长官、黄琪翔为副司令长官,统辖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及第八军。194310月,中国驻印军为掩护中印公路,沿公路向缅北推进,经十个月的苦战,于19448月攻占缅北重镇密支那。19445月,滇西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沿滇缅路向缅北实施反攻。1945127日,远征军与驻印军会师于缅甸芒友,打通中印公路,至3月遂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此后,中国远征军返回国内。(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

6.《共同纲领》:1949年秋,中国人民经过了—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胜利。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但在当时大陆还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社会秩序还不够安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9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肯定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由于它所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且由于它是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因此,尽管它还不是一部正式的宪法,但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它是建国初期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基础和战斗纲领,对于巩固人民政权,加强革命法制,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它的许多基本原则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都得到了确认和进一步发展,因而在我国宪政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7、《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12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120日,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2月14日结束。同时签订了: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3.《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并促使中苏两国关系是蜜月期一直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着,并对两国建立永久的颠扑不破的友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9年4月3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一年后即告期满。中国将不同苏联继续延长这一条约的期限。最终于一年后废止。 

8、《新人口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1957年的著作。早在50年代初, 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 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 认为19531957, 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 "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 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 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 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②搞社会主义, 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多搞大工业, 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 然而, 为安排好多人就业, 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 农业搞低效率劳动, 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 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地, 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 "就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 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 不然的话, 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 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 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 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结果因为这一观点而长期受到批判,文革结束或才得到平反。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材料:遵义会议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挽救了“左”倾路线所造成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危机,正确地领导了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救亡运动,正确地解决了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变,组织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神圣的抗日战争的爆发。

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摘自哪一文献?

19454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谈一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材料:有的地方把封存的图书都烧了,我看烧的结果就是后悔。应该选择一些旧的书籍给青少年批判地读,使他们知道历史是怎么发展来的。都读新的,哪有那么多?要有组织地给他们读一点书,总不能把历史割断吧!否认一切,不一分为二,这是极左思潮,不是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我看现在要出一批书,要广开言路。读马克思,列宁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是主要的,但也要读历史,地理,读哲学。有些青年连世界地理位置,重大历史事件都搞不清楚,知识面越来越狭窄,这不行。

——摘自《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70471

1)、根据材料分析周恩来这段谈话的历史背景。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主张破四旧,把新中国以前大量的珍贵书籍、著作当作反动资料给烧毁了.

2)、谈谈你对周恩来这段话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的看法。

回到要点:一、历史是具有继承性的,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前人及其存在。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一分为二的看事物,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一分为二,不能一切否定。三、青少年学习知识要广泛,不能只学习革命经典。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

1.简要介绍19161924年间北洋军阀各派系间的政争,混战状况。

回答要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直系,首领是冯国璋(直隶河间人),后是曹锟和吴佩孚。主要依靠英、美帝国主义。盘踞在长江中下游,即江苏、江西、河南、湖北等省。皖系,首领是段祺瑞(安徽省合肥人)。段和直系首领都是袁世凯手下的干将。袁死后,直、皖两系争权夺利斗争特别厉害。皖系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主要盘踞在安徽、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奉系,首领是张作霖(奉天海城人)。张非北洋系统,但与北洋军阀有一定历史渊源关系,一般都将他列为北洋军阀的一派。奉系军阀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主要盘踞在东北地区。自此以后,各系军阀争权夺利,连年混战。先是皖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控制北京政权。1920年发生直皖战争,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以直系军阀为主把持了北京政权。1922年又发生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将奉系军阀打败,直系军阀独占北京政权,奉系军阀撤出关外继续盘踞东北。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次年,北伐军消灭了占据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直系军阀。“4.12”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起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1928年奉系军阀退据东北,是年冬与国民党新军阀合流。从此以后,北洋军阀就完全被国民党新军阀所代替。

2.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

回答要点:1.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阶段的社会革命,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规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出现,也是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了半殖民地统治,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仍然统治着中国。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尚十分强大的,特别是二七惨案后,我党深刻地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单靠无产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革命的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方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2.第一次国共合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有反帝反封建的共同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存在着阶级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共同发展的需要。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是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当时的国共两党,在国家和民族等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共识”之处,都希望和要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并为之奋斗。3共产国际的帮助,也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列宁及其所领导的共产国际大力帮助和促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外部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适应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共产国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积极帮助的结果。

3.概述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大革命“起因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经济动因说(一)当时中央领导人,尤其是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毛泽东的空幻的经济思想,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决策的不确当性和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和空幻性,进而产生了经济上的“左”倾错误,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升级。(二)来自中央的经济决策上的“左”倾错误,在某些人的鼓吹和渲染下,进而升级到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根本分歧上。(三)还有研究者跳过了“左”倾错误这一环,认为导致“文革”发生的那些党内分歧和政治斗争都根源于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又围绕着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逐渐激化和升级。庐山会议由经济问题引发;八届四中全会上的斗争源于如何才能走出经济困境的意见分歧;“文革”的舆论先导说的就是人民公社的是非;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生产关系发生变异,正是“文革”这场内乱赖以产生的经济根源。

政治动因说“文革”是一场政治性内乱,虽然始发于思想文化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我们可将此称之为政治动因。根据研究者的切入点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角度。一、执政党建设上的失误。国家领导管理制度上建设失误。理论指导上的错误。虽然“左”倾思潮根源于经济问题,但是它在政治领域得到恶化,并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党在执政理论上形成了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中心的思想。二、领袖个人失误。毛泽东视“文革”为他对中国人民两大贡献之一,甚至高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但是历史已经证明“文革”是他的悲剧。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错误判断。对个人崇拜的默认和接受。对知识分子的轻蔑和仇视。三、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9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开始较为系统地探讨“文革”发生的原因,从最初对《决议》的具体阐释,到对60年代中期的国际形势的分析,这些研究尝试对于人们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回视“文革”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4.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理论创新及其意义。

回答要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创新是与思想解放和理论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近30年来,大的思想解放有7次: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始于19785月,主题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思想解放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是巨大的。把党的工作重点从抓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为探索新的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始于198410月,主题是制订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这是一次经济思想的大解放,核心是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命题,从而冲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陈旧观念。开始建立由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提倡市场竞争和运用经济杠杆,启动塑造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始于198710月,主题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出既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也不能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并首次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次思想解放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较快发展:加快了建立和培育包括要素市场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步伐。第四次思想大解放,始于19922月,主题是设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次思想解放直接促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方位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五次思想大解放,始于19979月,主题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这次思想解放促使经济体制改革快速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第六次是中共十六大,十六大经济上,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七次是中共十七大,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伴随着七次思想大解放所进行的20年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构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形态──公有主体型产权形态、劳动主体型分配形态、国家主导型市场形态和自力主导开放形态。

四、论述题(任选一题,24分)

1.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状况,论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的历史地位。

回答要点:西南大后方是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沿江工业内迁而初步奠定的。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国民政府迁抵重庆。

伴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战区工厂、文化教育也随之西迁。抗战前,中国的工业大部集中在东北、华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战爆发后,沿海沿江工业又面临遭敌摧毁和沦入敌手的危险。为此,国民政府在爱国民族资本家的呼吁下,组织了大规模的工厂内迁。

抗战前,中国的高等院校绝大部分分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尤其集中在北平、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抗战爆发后,为避免高等院校遭敌破坏,国民政府在指导、组织工业内迁的同时,下令战区各高校内迁。教育部还指导平、津、沪、京等地的一些重要高校西迁西南和西北,建立抗战教育基地。高校内迁,保存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力量和科技精华,促进并推动了西南大后方的奠定和大后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工业与高校内迁的同时,战区的许多文化机构及文化名人也内迁西南,并形成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193810月广州、武汉失守前后,各地聚集在武汉的文化机构如报社、文艺团体及文化人士,随行政院和军委会机关先后迁到重庆。第二个高潮是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和工业、文化教育的内迁西南,为西南大后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抗战中心向西南的转移,促进了西南后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在工业方面,受工业内迁、若干战时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西南后方的工业开发和发展较快。在农业方面,受国民政府若干战时农业政策和措施的作用,西南后方的农业经济也有一些发展。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南各省交通闭塞。国民政府西迁后,通过筹措交通建设资金和调整战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等措施,使交通运输业得到显著发展。

西南后方经济开发与发展,奠定了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打破了日本以占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迫使中国经济崩溃而败降的幻想。西南后方经济开发与发展,改变国内生产力不合理的布局,不仅促进了后方的稳定,而且对于西南近代经济基础的形成也有积极意义。

2.结合史实,论述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要点: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特点。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举行罢工、罢课,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和示威游行,反对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工人、农民、学生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军。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变政策。各地人民还组织“抗日救国会”等团体,募捐支援抗日军队和开展抵制日货等。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示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活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具有很大规模的整体运动。从运动的作用来看,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sxh123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