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历史学考研资料人口问题
2011/12/31 11:07:26


1、我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
⑴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万。
⑵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⑶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1亿左右外,一般在6000万徘徊。
⑷从清康熙元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78年终,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2、我国古代人口流向
⑴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和蒙古人的南下。
⑵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⑶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⑷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⑸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道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3、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⑴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⑵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⑶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⑷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4、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⑵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⑶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⑷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⑸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我国古代人口政策及其教训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人类社会迄今已存在三代生产力: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我国整个古代都处于第一代生产力,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基础,人的体力成为主要动力,劳动者为体力型。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古代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众多的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①对生育子女者,免征赋税;②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③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社会经济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还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力强大的象征。
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但人口的过多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滥伐、盲目开荒、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若干问题
(1)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
①康熙即位后,社会安定,出现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稳定局面。
②农业的精耕细作有了新发展,粮食生产跨上了新的台阶。
③清朝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农业地区扩展到边疆地区,使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物质基础。
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又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彻底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人头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使人口统计趋于精确,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地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
⑤清政府较重视医药卫生事业,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地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2)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建国初期,我国省区之间的人口迁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博仁考研-历史学考研|313历史学基础综合|历史学考研辅导班|历史学考研专业课|考研培训班|历史考研分数线|历史考研参考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