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历史学基础之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2/1/5 10:12:28

(一)各地经济状况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把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1.山西经济区

  司马迁所说的山西和山东,即今河南崤山以西和以东两个地区。其中司马迁指的山西包括关中、巴蜀、陇西、北地、上郡等地区,是汉代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武帝末年,赵过的代田法首先在关中推行,此地的粮食产量提高较大。巴蜀地区在战国时期就富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受战乱的影响不大,社会经济持续而稳定地发展。天水、陇西、北地、上郡是畜牧业区域和半农半牧区域。西汉政府曾多次迁徙内地居民到那里从事农业生产。

  2.山东经济区

  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和晋南、苏北、皖北一部分。历史上泛指中原,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农业发展。东汉末年,这里受到军阀混战的蹂躏,土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江南

  江淮以南,地势复杂,在西汉时期人口稀少,铁器的推广也远不及北方,生产技术也很落后。东汉时,江南地区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

  4.龙门碣石以北

  龙门在今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县之间,碣石山在今河北东北部。龙门碣石一条线北地区大部分土地瘠薄,以畜牧业为主或半农半牧。

  (二)农业

  1.牛耕与铁农具

  西汉初期,牲畜比较缺乏,牛耕尚不普遍。到汉武帝初年,民间牛马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牛耕在当时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方式是“耦耕”。西汉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中被广泛使用。

  2.水利工程

  西汉的水利灌溉事业比战国时代有重大的发展。文帝时蜀郡在李冰的灌溉工程基础上,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汉武帝派人主持漕渠,使沿渠万余顷土地得到灌溉;修成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修复和扩建了许多陂塘。东汉前期还开凿了许多灌溉渠道。汉明帝时,在王景、王吴的主持下,用“堰流法”修作了浚仪渠,使河、汴分流,此后八百余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3.耕作技术

  西汉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的进步。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出代田法。其内容是:在一亩土地上开三条圳,圳的深广各一尺;圳与圳之间的土地是垄,也宽一尺;圳垄相间,把种子播在圳里,苗发芽后,一面耨除垄上的杂草,一面铲垄土培坿苗根。经过这样处理过的作物,生长茂盛。赵过还改进了农具。成帝时,总结了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区种法,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人口、垦田

  西汉时期耕地面积扩大,西汉末垦田面积、人口都比战国时期增加了两倍以上。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又有较大发展。

  (三)手工业

  汉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冶铁业、纺织业及漆器业等部门。

  1.冶铁

  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西汉冶铁技术有很大提高。铁器铸范已由战国时的单合范发为双合范,并出现黑心可锻铸铁,这一工艺比西欧国家早出现2 000年左右。战国时铁制兵器罕见,西汉时能够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等,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器。东汉初发明了水力鼓风炉(即水排)。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应用。东汉掌握了层叠铸造技术。

  2.纺织

  西汉的丝织业比较发达。西汉政府设有服官管理织造。西汉纺织品种类很多,有锦、绣等,且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已用提花机,而且提花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东汉初年蜀锦已经驰名全国。

  3.漆器

  汉代的漆器业有很大的发展,漆器分工细密,种类很多,色彩鲜艳,构思巧妙。

  4.手工艺制造

  西汉手工业的发展,还表现在高超的手工艺水平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博仁考研-历史学考研|313历史学基础综合|历史学考研辅导班|历史学考研专业课|考研培训班|历史考研分数线|历史考研参考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