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2011/12/8 9:2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由此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一、新中国面临的考验和初步的稳定

  (一)全国大陆的统一和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1.全国大陆的统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根据协议,进驻西藏首府拉萨,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和香港、澳门外,实现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空前未有的统一。

  2.剿匪

 3.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1.没收官僚资本等企业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在没收官僚资本,收购、征购、征用和没收外资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再加上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三)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为了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1949年8月,中央采取了下列措施:

  第一,加强金融管理,健全社会主义金融体制。

  第二,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系统,控制主要商品,并通过集中抛售商品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同时,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执行了正确的扶持政策,以维持其正常经营和生产。

  第三,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二、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对该报告的说明即《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刘少奇做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陈云做了《关于财经问题的报告》,周恩来做了《关于外交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报告》,聂荣臻做了《关于人民解放军整编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一些部门的负责人也在会上发了言,最后由毛泽东做了总结。

  毛泽东的报告指出:党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它需要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和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为获此三个条件,必须做八项工作。

  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分析了国内各阶级的动态,阐明了党关于团结大多数,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少数敌人的战略策略方针。

  三、抗美援朝战争

  (一)经过

  1950年10月~1953年7月。7月27日美国在板门店同朝中方面代表签订《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二)意义

  捍卫了朝鲜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保卫了世界和平与中国的国际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保证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土地制度的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一)土地改革

  1.土改经过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共中央决定,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国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土改意义

  彻底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翻身和解放。

  (二)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1年~1953年春

  五、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和“三反”、“五反”运动

  (一)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现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博仁考研-历史学考研|313历史学基础综合|历史学考研辅导班|历史学考研专业课|考研培训班|历史考研分数线|历史考研参考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