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丝绸之路的开辟
公元前3世纪,中国即以盛产丝织品而闻名世界,被称为丝国。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贩运到中亚、印度。汉初,河西走廊间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所占,西域绿洲各小国亦为匈奴所控制。汉与西方的道路难于通达。公元前133年以后,汉武帝先后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公元前119年左右,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使到达大宛、安息等国。此后,中亚、西亚各国也派使节到汉朝长安,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南路从长安、金城出发,经敦煌、楼兰、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到大月氏,大月氏以西到达安息,即今天的伊朗,再往西到达条支(伊拉克一带),最后直到大秦(罗马帝国)。北路从长安、金城出发,经敦煌、车师前王庭、龟兹、疏勒,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再往西经安息而达大秦。这两条中西交通大道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
从1959年到1969年,“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汉唐时期的文物。
2.汉文化的远播
秦汉时期,中外之间友好往来更加密切。汉族较高的封建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各国人民的优秀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内容,从而促进了中国和各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1)中国同日本、朝鲜等国的关系
中国在汉时期已与日本有了友好往来联系。汉武帝时,日本有30余国派遣使者和汉朝往来。这是中日两国使节往来的最早记录。公元57年,日本倭奴国遣使通好,光武帝以“汉倭奴国王”金印相赠。
早在公元前1 000多年,朝鲜和中国就有了频繁交往。战国时邻近朝鲜的燕、齐两地人民,曾迁徙到朝鲜。西汉初,燕人卫满被立为朝鲜王,统治朝鲜半岛西北部。汉武帝在卫氏朝鲜统治区设四郡。设郡后,朝鲜人民不断反抗汉朝的统治。但两国人民仍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南部有三韩,即马韩、辰韩、弁韩,他们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在东汉王朝的强烈影响下,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2)中国同南亚各国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同南亚各国在经济文化上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汉之际,真定人(河北正定)赵佗占据南海、桂林等郡称王。汉武帝灭赵氏政权后,在越南北部设三郡,沿用赵氏统治方式。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同越南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很频繁。
东汉时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汉初,征侧、征贰自立为王,这就是越南历史上的“二征王”。他们不久就被伏波将军马援的军队镇压。东汉政府在镇压二征王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东汉先进的经济文化给越南以深刻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经济往来。中国古书称印度为“身毒”或“天竺”。张骞的副使到过身毒。
缅甸是中国西南的邻邦。公元2世纪或更早的时候,两国人民之间就有往来,从四川经云南可到缅甸。
东汉时期,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公元94年,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曾派遣使者来访,双方互赠礼物。97年,缅甸北部的掸国国王派遣使臣向汉王赠送珍宝。东汉政府则以金印回赠。
公元131年,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叶调国也遣使到东汉赠礼。在印度尼西亚发现有许多汉代的文物,说明当时两国间已有经济、文化往来。
秦汉时期,海外交通的重要口岸是番禺。当时,南海、孟加拉湾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大秦王安敦的使臣就是在166年从海路经日南(今越南广治)来到中国的。
(三)异域文化的传入
中国与中亚各国使节的往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传入。商人们在将中国的丝织品西运的同时,也将中亚一带所产的毛巾等物运入中国。此外,还有汗血马、石榴等特产传入。这些物产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增加了农牧产品的品种。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归国后,就有大宛的使臣带着大秦的魔术艺人来到中国。中亚的乐器、乐曲也在这时传入中国。中国的雕刻绘画也受到某些外来的影响。
印度的佛教较早就在中亚各国传播。西汉时期,已传至中国龟兹、于阗等地。汉通西域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境内。至东汉初年,统治阶级中已有人供奉佛像。中国正式翻译佛经,是在东汉桓、灵二帝时。桓帝时,有安息僧人安世高来中国传译佛经;灵帝时又有印度沙门竺佛朔带梵典来洛阳,与大月氏人支谶合作译经。此后,佛教逐渐广泛地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