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历史学考研真题(最新解析)

[日期:2012-06-18]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hj [字体: ]

 

  历史学研究生统一考试自2007年实行以来,到2012年的今年已经是第六年了。在这六年中,历史学基础试题的模式已经是比较稳定与成熟了的。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基础试题的命题规律也更容易探究。而对命题规律的把握则是每一个考生最为关切,但在自己的复习过程中又需经历长期摸索才能掌握,甚至直到考试时也有不甚了了的。因此,在复习之前先对历年真题的情况有个全面与透彻的了解,对整个的复习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是结合个人的考研经验及对历年真题的考察上做出的几点分析。
 一、历史学考研真题命题的准绳——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权威文件,是整个历史学复习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同时也是历史学基础命题的根据。也就是说,历史学基础试题的命制是不能脱离考试大纲的内容的。做好每个考纲指示考点的梳理是所有复习的前提。当然,以上所说都只是宏观上的论述,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命题者是怎样命制试题的呢?
  首先,真题有直接利用大纲条目作为考题的做法。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2008年的考纲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第7条的第7个子目为“元代行省制度”,而同年的考题第32题为 “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2009年的考纲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第3条的第一个子目为“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兴起”,而当年的第32题为“简述晚清湘淮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
  除了这种几乎完全重合的情况之外,还有一些则是对考纲的修正或者是对几个考纲条目的整合。如2011年第33题为“分析雅典民主政体与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就是对“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国”这两个条目的整合,并突出考生对不同文明异同的把握。
  除了这种30分的综合题之外,考纲对名词解释也有很大的指示作用。如:2009年名词解释第28题为“卡德纳斯改革”,这一改革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的第7个子目。2012年的“1905年俄国革命”则为当年考纲条目“1905年的俄国革命”等等。
  这种考纲的导向性是极为明确的,命题者对考纲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用,主要是要考生掌握最基本的史学知识。我们注意到,在综合题上面,命题者注重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宏观把握,要求考生能把握大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意义、比较其异同。而在名词解释这种题的层面上,对考纲的利用也有着一种有意思的规律。即凡是直接利用考纲条目作为名词解释的内容都是非重点内容(这里是比较而言的),无法作为一个大的题目出现,因此倾向于名词解释。许多考生在阅读亚非拉国家的历史时会有一种对待鸡肋的感觉,花很多时间掌握又觉得不值,但不去读有觉得失之可惜。因此,对于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只在大面上进行掌握,而不要拘泥于历史事件的细微的发展脉络了。2009年的第34题“概述19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高潮”就是对这些有如鸡肋的历史事件的整体考察。如果我们能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掌握这些事件,无论是答好简答论述或名词解释都是不难的。
  由上可以看出,考纲的指示性是很强的。而这种指示性不仅仅表现在每年的真题中,还有和真题具有同等权威性的样题中。如名词解释的第3个样题为“封君封臣制”,这正是对“中世纪的西欧”中“封君封臣制与农奴制”这一条的直接利用。因此,即使在考试形式发生某种变化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样题的分析而得到某些具有指示性的信息。
  其次,考纲的调整反映着将来的命题趋势。2007年颁布大纲以来,之后的三年大纲都没有大的改变,只有一些局部的调整。但2011年却有着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并不是说会在当年的试题当中立刻反映出来,但无疑是一种命题走向的信号。在我对考试大纲转变与考试试题的命制中,我得出了连个结论。其一,考纲的改动处是将来命题的重点处。这是因为,进过五六年的考察,历史学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知识点几乎都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察,而改动的,特别是新增加的领域却还是空白处。考研命题人很容易将这一领域作为自己命题的重点。还拿“1905年俄国革命”为例。在2010年以前的考纲中,我们只能找到1905年革命之后的俄国二月与十月革命,1905年革命为2011年新大纲的新增内容。而这一内容在2012年的名词解释中予以出现。同样,改动了的考纲条目也具有这种指示性。例如:
  2010年的考纲中有“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这一条,2011年则进行了很大的整合,主题部分改为了“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而另外的部分则分散至“19世纪的英国改革”,“19世纪法国的政治演进”,按理说,这种分散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合理性,因为“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实际上已经包含了“19世纪的英国改革”,“19世纪法国的政治演进”这两条的后半部分。但命题者的这种突出与强调并非是随意的,它具有极强的指示性。2012年的第33题,便以拿破仑二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为题,考察了“19世纪法国的政治演进”这一内容。
 
  二、历史学考研真题的来源——统考前各校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真题命题虽然是从2007年才开始的,但历史学考研却已经有了20余年的历史,这么多年积淀下来的大量自主命题的试题几乎已经将历史学统考的考点覆盖了。另外,命题的专家都是经历过以前的自主命题阶段的,在新的试卷形式下,最能借鉴的就是以往的真题。那么,真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以前的试题呢?我们看一些情况:
  2012年名词解释的第28题“年鉴学派”,为四川大学2005世界近现代史
  2011年第33题“分析雅典民主政体与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为北京大学通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多年考题。
  甚至连样题的材料解析题,我也发现曾经是华中师范大学某年的近代史考试试题。
  这种原题出现的比率,就我以前掌握的情况而言,就大约要占1/3之多,可能受我所见的限制,还远远要高于这个情况。2008年的八个名词解释,就有7个我曾经找到了出处。只是现在限于手头资料的有限性以及对比的繁琐性,就不能一一列举了。
  除了这种直接出现的题之外,还有很多具有重大提示性作用的题,我称之为类似题。比如“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变化趋势是2011华中师范大学古代史复试题目,而2012年就出了一个“西汉至唐代的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两个题完全可以说是一样的题型,如果复习的时候能注意到华师所出的这个题目,我想考生不可能只是准备隋代之后的赋役制度吧?况且这里面还有一段时重复的。
  再举一个世界史的例子。北大曾经出过一个比较19世纪法国和英国政治演进的题目,我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到这个题目,再加上2011年考纲新增了两个子目,一个是“19世纪英国的改革”、“19世纪法国的政治演进”,于是我将这部分作为复习的重点。2012年的考题中,就有关于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大论述题。这个知识点明显包含在北大的考题中,而且,北大的考题更具有难度,如果能答上北大的这个论述题,那么今年这个论述就不在话下了。
  当然,以往的真题并不是所有的都很重要。由于以前的考题都是针对二级学科的,所以考察得比较深。比如关于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部分的内容尤其生疏,而且历史学基础也基本上不考这样的题,所以就没有必要看了。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是各校关于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等考题,因为这些事历史学基础的考察范围。即使偶然出现历史地理学之类的题型,也都是比较简单的。如《禹贡》这样的名词解释,我相信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出一些内容。


  三、历史学基础命制与学术动态的关系
  历史学统考是一种选拔性质的考试,其目的在于选拔出优秀的且适合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既然如此,那么历史学基础的命制必然会有着较强的学术导向性。命题者在命制试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史学界主要思潮的影响,也或多或少的掺杂个人的学术兴趣。而且,最近两三年的试题中,这种学术意识已经越来越重。历史学考研与高考历史的区别也正体现在这些方面。研究生考察的不仅仅是对史学的粗大的线索的把握,更看重的是考生的学术素质。因此,对整个大的学术环境的了解,我想是考生在掌握基础的情况下的必要拔高。
  现在史学界的大趋势是注重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以往最看重的政治史虽然仍旧占有很大的比重,但跟政治史在教材中的分量而言,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们试以2010年的试题为例。2010年的考题中,选择题3、4、6、8、9、12、14、20都属于教材中的文化部分,名词解释23、24、28也是如此。问答题32、34也同样属于社会文化部分的内容。在这年的试卷中,社会、文化、思想部分的分值为108,占整个试卷比重的三分之一强。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却是比较小的。基本上只是每个大条目下的最后一个子目。如“古代希腊文明”共有6个子目,而“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只占了1/6,在教材上的比重也大体如此。其它条目的比重大概也和这里相差无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1/6的时间与精力掌握1/3的考点,实在是事半功倍的事了。
  相反,对于80年代以前研究的一些老课题,比如说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战争、条约、协议、会议等等内容,已经不怎么太受史学界关注。比如鸦片战争,曾经是颇为热闹的领域,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专家专注于这个领域了,即使有所研究,也多集中在社会领域,不在执着于政治史了。“五朵金花”的凋谢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如果考生仍然将大量时间放在这些问题上,就太不值得了,尤其对于那些跨考的学生们来说。
  当然,我这里说的政治史也是比较狭隘的,并不是说只要是政治史的内容就不值得重视。政治史中的制度史仍然是整个复习的重中之重,是最有分量的大题考点。历年的真题也都证明了这点。我这里的意思是要将那些繁琐的政治叙述部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这些部分作为复习的次重点。既然政治考试中已经有了一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那么相关的部分就不用太花时间了。
  关于学术热点的导向,我这里还要再举些例子证明之。近年来的民国热是毋庸讳言的潮流,史学界在这里也下了很多功夫。民国时期的史学经典一再重印,体现了当代史学对民国史学的重视。2010年的第24题《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作为现在推崇备至的前辈史学家陈寅恪,我想学习历史的学生有必要进行了解。但这个题却有大量的考生无从下笔,尤其是跨考生。但从另一方面看来,不少理科生都会知道陈寅恪,只要历史学考生对这些人物稍微增进一些了解,答出这类题还是不难的。而这类题也并非少见,统考前众多高校都经常以“王国维”、“谭其骧”等史学大家命题。
  另外,社会史的热点已经使材料解析题出现了新的形势。如2011年的第一个材料解析题,是以《史记•陈丞相世家》的史料做材料的,考察考生对当时社会状况与观念的认识。很明显,这是一道社会史的题目。而这段材料在史学界也是经常被引用的,如杨树达先生的《汉代婚丧礼俗考》就用来作当时婚姻观念的材料使用。这些内容虽然在学术界很受重视,但在大多数高校的历史学课程中,尤其是在通史教学中受到了无情的排斥,老师还是一门心思将政治史,而学生接触这类知识过少,也是导致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2012年代的名词解释“年鉴学派”出现在历史学基础的试卷中,也正向我们发出信号,社会文化史是今后考试的重点。
  当然,考纲的调整也可以看出命题者的这种倾向。“中世纪的城市”这一部分就已经成为一个单独的考察部分独立出来,并在2011年出现了“汉萨同盟”这个名词解释予以呼应。这种命题大概就是对现在城市史研究的一种反映吧!
  四、其它情况
  历史学考研真题的分值分布在大纲中有比较明确的说明。中国古代史与世界近现代史是占30℅,而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古代史则占20℅.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及专门史有机地体现在这些领域。关于考试比重的说明,基本上是可靠的。中国古代史一般是最重要的,每年基本上都会有简答(或论述)和材料解析题,所占比重有时达到1/3之多。而且,中国古代史只有两本教材,虽说信息量大,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对来说还是要少一些的。但是,由于这一部分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所以便注重对一些次重点的考察,大部分考生注意的那些知识点往往没有成为考点。如2012年的《三朝北盟汇编》,是研究宋代的重要史料,但是能正确答出的考生并不是太多。这和2010年的《筹办夷务始末》一样属于史学史或者历史文献学的范畴,在教材中可能展现的不多,但却很注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史领域中较深层次的考察往往是史学史或者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而这却是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虽然说这些分值占的不是很大,但往往能造成足够的差距。所以是不得不注意的。
  另外,如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共和国部分、世界现代是的二战以后部分,都是很不重要的部分,在2012年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只是每年一个选择题,到今天才出现了“五一六通知”;二战后的世界史则相对多 一些,但除了隔年出一个名词解释外,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大题。而且,这两个领域出现的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属于十分基础的内容,而不会像中国古代史或者说世界近代史那样出的很深。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对于所占分值低的两个部分应该侧重于掌握大的基本的知识点,这样便足够应付历史学基础考试了。
  我之所以在这里这样说,还基于历史学专业本科的教学情况而来的,这些领域一般要到大四才开课,讲述的事情又裹浴巾纷乱,所以只能是抓住主线,不可能过于拘泥细节。另外,也和现实的历史学家届有关系,我国史学界的大部分学者都集中在中国古代、近代以及世界古代和近代的研究中,对上述两部分拖入过少,因此命题者也很少有这方面的专家。再加上这些领域的过多禁区,所以掌握一些史学界比较有定论的内容就完全可以应付了,毕竟我们的考试时历史学基础。
  相反的,对于重要的内荣就需要挖的很深了,甚至还需要再教材内容之外,再掌握更深更多的相关知识。比如古代希腊和罗马是世界上古史的核心部分,其余的内容可以说都带有陪衬性地位,而希腊罗马部分总是在各种题型中反复出现。
  除这些外,还要注意统考以来的真题的研究。有的人认为,统考考过的内容是不会再考的了。这种观点如果说是前几年说,大约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在历史学统考已经进行了六年的时间,大纲规定的内容基本上都已经考到的。所以,同样的内容再次出现已经是不可阻碍的一个趋势了。这正如统考前各个名校的试卷总是重复以前的考点的原因所在。当然,这种重复在现在还不可能是直接重复原题,只可能是重复以前的知识点而已。比如说,2008年的选择题第9题为:
 1923年的中国知识界发生的一次著名的论战是( )
 A、问题与主义论战 B、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C、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D、民主与独裁论战
  虽然这里的答案是B,但是C选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这个选择题的一个考点,而2010年的问答题32题正是“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但是,这个题却使很多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考生陷入困境,更不消说考专业的考生了。可以说,往年的考题中已经开始蕴含着来年的考题,

  所以,对统考时期真题体现的所有的知识点的深刻掌握,既是对完善整个历史学基础知识结构的必要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未来考题的一种预测。

备注:此文章为博仁专稿,转载请注明“博仁教育”。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hj | 阅读:
相关新闻       历史学考研 历史学考研真题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