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历史学考研知识点之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和《史通》

[日期:2012-01-05]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bx [字体: ]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


《史通》的内容


今天所传各本的分卷及篇目共计20卷49篇,内篇10卷36篇,另有3篇仅存篇目,原文佚失,内容为概括地讨论史书体例和编纂方法等;外篇10卷13篇,论述史官沿革、史籍编撰与流传及古人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等。


特点:


1、 评论有据。2、兼指得失,对任何史家史书都不感情用事。3、批评尖锐。4、主张明确。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使史学评论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对古人和经典进行了批判,体现了一种不盲目崇拜古代、不迷信圣人和经典的批判精神。


3、提出整套修史方法,规范史书修撰环节。对史料:主张“采摭群言” ,对“阙之不足为少,书之唯 益其累” 的材料,必须坚决舍弃;论史事:主张荀悦、干宝提倡的“五志”,再广以“三科”,反对“四烦”; 论人物:选择恶可戒世、善可劝后者,反对“愚智毕载,妍媸靡择”。


4、论述了各类史体的长短得失,提出了史体特别是纪传体的发展方向。


(1)论古今史体,归为“六家”。认为古代史学是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是不断演进的,他把古代史籍分为记言体、记事体、编年体、国别体、通代纪传体、断代纪传体六家,并一一考镜其源流发展、宗旨意趣和利弊得失。


(2)对编年、纪传二体短长进行剖析。编年体按年记事,但人物或有或无,或详或略。纪传体内容丰富充实,但纪传体多重复,时间概念不清。“二体”各具短长,尤其对纪传体的体例和结构作了理论总结。


5、爬梳了史官制度的发展,揭露了史馆修史的弊病


(1)史官制度的发展:在《史官建置》篇,刘知几对唐初以前的史官发展脉络加以条梳。


(2)唐代设馆修史的五大弊病:人浮于事,各不相下;史料保存制度不健全;难以直书;监修者众,史官无所适从;监修不当,铨配无法。


6、提出“史才”标准,奠定后代史学人才标准


史官素质:彰善贬恶,不避强御;编次勒成,郁为不朽;高才博学。


史学人才标准: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才”:组织史料和表达的能力;“学”,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识”: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


关于史学批评范畴


一是文与质即文采与内容的关系二是文与史即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文与史的根本功用一致,文与史的源头相同。直与曲:刘知几反对曲笔,但又深受“名教”影响,笃信“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提出“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简与烦:反对魏晋以来世风文风淫丽,史著繁富,叙事最避忌繁芜之失。


创与循:刘知几认为:“时移”而“世异”,史学的发展必须“随时因俗”而变革,“前史之所未安,后史之所宜革”。名与实:强调要运用“求名责实”、“考名责实”的方法评论史著,批评了一些史著“为例不纯”、“名实无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bx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