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历史学考研知识点之新史学与史学诸流派——二十世纪前半期史学

[日期:2012-01-05]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bx [字体: ]

严复译《天演论》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严复选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与伦理学》的一部分,名为《天演论》。内容: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进化演进;“物竞天择、生存竞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康有为的三世史观
康有为改造儒家经典中朴素的变易学说,同西方知识相结合,创造了“公羊三世历史观”和“托古改制”学说。康有为“三世说”有二义: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相当于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二千年前孔子已据“进化之理”作过改制,现在仿效圣人实行变化亦为正当,“六经”为孔子假托尧舜等古圣贤哲的言行而作。反对突变和革命。
《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次年,发表《新史学》,明确提出“史界革命”。 梁启超对几千年中国旧史学进行猛烈批判;初步提出系统的新史学理论观点。
《中国史叙论》分8节:(1)史之界说;(2)中国史之范围;(3)中国史之命名;(4)地理;(5)人种;(6)纪年;(7)史以前之时代;(8)时代之划分。
《新史学》分6章:(1)中国之旧史学;(2)新史学之界说;(3)论正统;(4)历史与人种;(5)论书法;(6)论纪年。
旧史的“四弊”和“二病”
四弊: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新史学”的性质和内容:
划清旧史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与新史认为历史的变化“有一定之次序,生长焉,发达焉”,即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界限。划请旧史把史书变成孤立的人物传的做法,与“新史学”要求写出人类总体历史发展的界限。提出史家应善于通过比较研究和纵贯联系考察,从人类总的活动背景去求得人群进化的真相。
历史进化史观
梁启超运用历史进化论分析中国历史和中国学术思想。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上世史:自黄帝至秦朝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中世史:自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近世史:自乾隆末年至其所处时代,“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将中国三千年学术思想划分为七个时期:胚胎时代(春秋以前);全盛时代(春秋战国);儒学统一时代(西汉);玄学时代(魏晋南北朝);佛学时代(隋唐);理学时代(宋元明);近世学术时代(明末至晚清)。
地理环境论:“寒带之人常悍烈,温带之人常文弱”,因而“寒带之民擅长战争,温带之民能生文明,凡此皆地理历史之公例也。”
英雄史观
梁启超“世界之历史,即英雄之传记”。 先时人物与应时人物:“应时人物者,时势所造之英雄;先时人物者,造时势之英雄也”。 英雄与时势的关系:“英雄固能造时势,时势亦能造英雄”,“英雄与时势,互相为因,互相为果”。 “无名英雄”的作用:“农夫、职工、役人、商贾、兵卒、小学教师、老翁、寡妇、孤独”等“无名英雄,是造英雄之英雄”。 真文明时代无英雄:英雄是“人群未开化之时代”的产物,“文明愈开,则英雄将绝迹于天壤”,“人民不依赖英雄之境界,然后为真文明”。
梁启超的史学成就
《清代学术概论》言简意赅,侧重于“论”;以清前半期的“考证学”和后半期“今文学”为两大主流,来概述清代学术的演变与成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充实,侧重于“史”;论述三百年清学的渊源流变及政治影响,对清人整理旧学的成就分门别类综述、评介。《中国历史研究法》共六章:第一章,史之意义及其范围;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第三章,史之改造;第四章,说史料;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第六章,史迹之论次。《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分绪论、总论和五节分论:总论包括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五种专史的概论(人、事、文物、地方、断代),专史重点论人的专史、文物的专史。
对梁启超史学贡献的评价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采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之一,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从世界观到方法论,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都标志着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20世纪初兴起的‘新史学’,即通常所说‘资产阶级史学’,以梁启发表《新史学》为代表。严厉批判旧史学,比较系统地提出‘新史学’理论,在历史观方面有较深入的探讨,并运用新观点编写出一批历史著作,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划时代性的标志。
《中国古代史》
原名《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简称《中国历史教科书》),作者夏曾佑。约30万字,内容起自“传疑时代”,即太古三代的神话传说时代,下至隋朝。著书目的:为寻救国的经验和教训,以使国家免于覆亡。
《中国古代史》的首创性
突破传统封建史学编撰方法,采用章节体:借鉴当时刚传入的外国史书分章叙述的方法,糅以中国纪事本末体,以年代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的叙述原则;依进化论观点和考古学成就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将中国历史分为“三大期”,进而再细分为七个时期: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第一、文献与文物参证
第二、中外史籍互相补证
第三、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典籍:
陈垣的历史考据学
史源学”:考寻史料来源的史学方法。
陈垣主要研究宗教史。他主要研究宗教的教义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代表作《基督教入华史略》、《元西域人华化考》。从陈垣起,中国宗教史研究才正式成为专史。对年代学的研究有《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在校勘学上有《校勘学释例》,把中国过去的校勘方法作了总结,归纳出校勘的四种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避讳学有《史讳举例》。
顾颉刚的“古史辨”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创《禹贡》杂志,成立“禹贡学会”,开创了当代历史地理学。顾颉刚的辨古史活动受到了胡适“历史演进法”的影响。
顾颉刚的“古史层累地造成的”观点
1、在古史记载中,“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3、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推翻非信史的四条标准: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古史辨》
第一册经书辨伪;第一册上编讨论古史,中编讨论孔子和儒家,下编是对《古史辨》第一册的评论;第三册主要研究《易》、《诗经》;第四册主要讨论诸子;第五册讨论汉代今古经文;
第六册讨论先秦诸子与老子;第七册是对《古史辨》活动的总结。 一、二、三、五册为顾颉刚编,四、六册为罗根译编,第七册为童书业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bx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