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重视野外考察是区别中国旧式传统的沿革地理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标志。从事历史地理学问题的研究必须走出书斋,通过田野观察,能够将文献所记与今日的地理景观进行对比。因此,必须学会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工作方法,特别是普通自然地理学和地貌学的知识。
地貌形态:山前台地、河流阶地、洪积冲积扇、平原岗丘等种种地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曾经选择不同的地形来适应生存能力,采集与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定居农业不会选择相同的地点;在中国不同地区,为适应各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地貌条件有不一样的选择。例如:早期人类往往选择两种不同地貌结合部的山前台地生活,定居农业一般发生在黄土台地;西藏地区的村落建于洪积冲积扇顶部的山嘴,便于取水,农田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中下部或河流的阶地上,那里有较深厚的土壤利于种植和灌溉。内陆干旱地区的村落建在洪积冲积扇的下尾有潜水溢出的绿洲地带。早期城址选择平原地区的岗丘。《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沉积相:学会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黄土堆积比较深厚,一般在山前或山脚;河流洪泛堆积多卵石与粗细泥沙互层;排干的湖泊沼泽沉积往往是黑灰色的淤泥。分析人类遗迹所处的环境,自然生土与人类扰动层的区别。
水文学:需要懂得河流的侵蚀、堆积循环理论,山区河谷的逐步侵蚀下切,平原地区的分层堆积,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制约关系。了解河流从初期的顺直河道,发育成老年期的曲流,洪水期对曲流的裁弯取直,在新回春的顺直河道两侧出现牛轭湖现象,河流再进入下一个回次的循环。对中国平原地区历史进程的理解离不开黄河、长江、淮河等众多平原河流水文地质史的了解。沿海地带海侵、泻湖与中国历史上挖掘运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