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世界史主要知识点

[日期:2009-08-18]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博仁教育 [字体: ]

第一章    世界上古史

第二节  古代西亚诸文明

一、  古巴比伦王国

(一)  主要知识点

1、大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王国大约于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灭亡。

2、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阿维鲁(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二、  亚述帝国

(一)主要知识点

1、亚述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亚述帝国的实际创立者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5—前727年)。

2、亚述帝国是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四、新巴比伦王国

(一)主要知识点

1、新巴比伦王国是由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于公元前626年建立的。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王国联合米底灭亡亚述帝国;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灭亡。

2、新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的灭亡标志着该地区文明独自发展历史的终结。

五、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

(一)主要知识点

1、赫梯国家由讲赫梯语的哈梯人和讲捏西特语的捏西特人共同创造的,国家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哈图什尔一世时“赫梯”开始表示整个赫梯人的国家。公元前13世纪末,赫梯王国被“海上民族”肢解,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帝国灭亡。

2、赫梯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

3、古代的腓尼基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只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名称。腓尼基地区指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

4、腓尼基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形成了若干彼此独立的城市国家,著名的有推罗、西顿等。在古代世界,腓尼基人建立起众多殖民地,最著名的是北非的迦太基。

5、建立以色列犹太国家的是公元前21世纪末从两河流域来到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六、波斯帝国

(一)主要知识点

1、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波斯帝国的创立者是居鲁士二世。公元前33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与马其顿的战争中失败被杀,波斯帝国灭亡。

2、波斯帝国的国教是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

第三节  古代埃及文明

一、  古代埃及的历史进程

(一)  主要知识点

1、埃及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西接利比亚,具有较大的孤立性。在地理上分为上埃及(狭窄的河谷地区)和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2、按照古埃及的记载,古代埃及第1王朝由美尼斯创建,截止希腊人征服之前,埃及一共经历了31个王朝。

3、古埃及的历史可以分为前王朝时期、早王朝时期(12王朝)、古王国时期(36王朝)、第一中间期(710王朝)、中王国时期(1112王朝)、第二中间期(1317王朝)、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后王国时期(2131王朝)。古王国时期亦称“金字塔时期”;中王国时期喜克索斯人控制了埃及;新王国时期亦称“帝国时期”,主要大事件有雅赫摩斯一世驱逐喜克索斯人,图特摩斯三世征服巴勒斯坦,阿蒙霍特普四世建立埃及军事帝国。

4、法老是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法老之下设立一宰相,称为维西尔。古王国时期地方上最重要的行政单位是诺姆(州),行政长官称为诺马尔赫(州长)。

5、埃及第26王朝法老尼科曾经试图开凿尼罗河到红河之间的运河,并且派遣腓尼基水手完成了乘船环绕非洲的壮举。

二、古代埃及的宗教和墓葬

(一)主要知识点

1、金字塔的修建开始于埃及古王国时期,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也修建于这一时期,因此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期。

2、最大的金宇塔是第4王朝的胡夫国王下令修建的,地点在尼罗河西岸的基泽(吉萨)。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位于哈夫拉金字塔前。

3、新王国时期国王墓不再采用金字塔形式,而是采用石窟(岩墓)的形式,地点位于底比斯附近的王陵谷。第一个安葬在那里的国王是图特摩斯一世。

三、古代埃及的文化

(一)主要知识点

1、古代埃及最著名的神庙建筑是在底比斯修建的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它们是阿蒙神庙。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年代纪》和拉美西斯二世关于卡迭石战役的铭文等都刻在那里的石柱和墙壁上。

2、古埃及人的历法最初是阴历,后来改用太阳历,太阳历对罗马共和国晚期恺撒制定的朱里亚历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节  古代印度文明

一、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一)  主要知识点

1、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我国《史记》,《汉书》称为身毒,《后汉书》称为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印度作为地域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2、目前大体可以推测,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

二、  吠陀时代

(一)主要知识点

1、印度河流域文明衰亡以后,古印度历史进入了“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这一时期有丰富的传说材料,收集在被称为“吠陀”的文献中。

2、“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指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吠陀是包括大量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吠陀文献分为四部,即反映“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900年)的《梨俱吠陀》和反映“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的《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此外,反映后期吠陀时代的还有解释吠陀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3、雅利安人是印欧人的一支,他们称印度当地的居民为“达萨”(达休)人。

4、早期吠陀时代,军事首领“罗阇”、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共同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的三个要索。

5、早期吠陀时代末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等级分化现象,《梨俱吠陀》中提到了婆罗门、罗阇尼亚、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6、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一种等级制度的泛称,它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产生的阇提制度。在西方通常称其为喀斯特制度。

7、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正式形成。

8、婆罗门教在后期吠陀时代发展成型,湿婆、毗湿奴和梵天是婆罗门教最主要的神灵。

三、列国时代与新兴的宗教和思想

(一)主要知识点

1、公元前6—前2世纪,古印度处于“列国时代”,多种文献提到这一时期古印度有“十六大国”,随着恒河流域的开发,这个时期古印度的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2、列国时代各国政治制度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君主国和共和国两大类;就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君主制在恒河流域占有优势,并且最终将取共和制而代之。

3、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

4、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5、印度雅利安人最古老的语言是“吠陀梵语”。约公元前4世纪,波你尼整理出了一套梵语的语法规范。梵语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方面。

四、孔雀帝国及佛教的传播

(一)主要知识点

1、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建立者是旃陀罗笈多。

2、现在所称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由古印度人所创造的。

3、公元前2世纪开始修建的阿旃陀石窟是古印度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

第五节     古代希腊文明

一、  克里特与迈锡尼文明

(一)  主要知识点

1、古代希腊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爱琴文明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前12世纪);(2)荷马时代(公元前11—前9世纪);(3)古风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4)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中期);(5)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前2世纪中期)。

2、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学者们将克里特文明发展分为前王宫时期、古王官时期、新王宫时期和后王宫时期。

3、新王官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米诺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

4、克里特文明古王宫时期生产的卡马雷斯彩陶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

5、克里特文明所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至今尚未释读成功。

6、迈锡尼人属印欧人的一支,公元前1600年建立王国,当时的王朝被称作竖井墓王朝。公元前1500年前后被圆顶墓王朝取代。圆顶墓王朝时期迈锡尼成为强国,公元前14001200年是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

7、迈锡尼文明使用的文字是线形文字B1952年被释读成功,已经证明是古希腊语的一支。

二、  希腊城邦的形成及其制度

(一)  主要知识点

1、希腊城邦最早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

2、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从此希腊各城邦有了共同的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年。

3、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各城邦进入了海外殖民时代。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是意大利南部,该地区也有“大希腊”之称。

4、古希腊的奴隶制度分为两大类型,即斯巴达型和雅典(或开俄斯型)。

三、  雅典的民主政治

(一)  知识点概括

1、雅典贵族统治政体的改变从梭伦改革开始。

2、梭伦以后的雅典公民内部一度出现了代表贵族的平原派、代表农民的山地派和代表工商业者的海岸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3、雅典民主政治和国家实力的顶峰是在伯里克利时代。

六、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一)主要知识点

1、被西方人称为“历史之父”的是希罗多德。

2、古希腊天文学家恩培多克首先解释了日食形成的原因,阿那克萨哥拉解释了月食形成的原因。

3、希腊古典时代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称为“医学之父”,他使古希腊的医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4、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学的重要成果是悲剧和喜剧,这一时期产生了3个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彼得斯;还有一位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5、古希腊雕刻艺术以表现人体为主要形式,代表作有米隆的“掷铁饼者”。

6、希腊化时代最著名的数学家是欧几里德,他的代表作是《几何原本》。

7、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利亚的托勒密提出了“地球中心说”的理论。

8、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这一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9、古希腊宗教崇拜的主要神系是奥林帕斯神系,有12个主要的神祇,众神之首是宙斯。

第六节     古代罗马文明

一、王政时代(了解)

(一)知识点概括

1、根据罗马历史传统说法,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立了罗马城,并且成为罗马的第一个王。

2、罗马王政时代的主要机构有王(勒克斯)、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罗马的部落称为特里布斯。

3、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到公元前510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为止的时期被称为“王政时代”,这一时代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先后共有7个王。

(二)名词解释

    伊达拉里亚文明;赛尔维乌斯改革;塔克文王朝;库里亚大会;森都利亚大会;元老院;

二、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一)  主要知识点

1、罗马人在推翻王的统治后,取代王执掌国家政权的是两个执法官,后称为执政官,任期一年。

2、共和国初其罗家政权机构中,元老院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

3、共和国建立后,罗马平民和贵族延续了两个世纪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平民多次采取“撤离”运动,迫使贵族作出让步。

4、罗马共和国实质上是贵族共和国,罗马的政治体制是典型的贵族政治。

5、霍腾西阿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三、罗马共和国的对外扩张及其后果(了解)

(一)主要知识点

1、共和国时期军队的最高司令官是执政官,基本战术单位是军团。

2、罗马共和国在遇到非常情况时,元老院有权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随后由执政官宣布任命独裁官;独裁官拥有绝对权力,任期6个月,期满后必须卸任。

3、罗马在征服意大利后,将被征服地区分为有投票权的公社、无投票权的公社、拉丁殖民地和同盟者等不同统治形式。

4、布匿战争之后,罗马确立了在西地中海的霸权。

5、罗马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在被征服地区使用行省制度进行统治。

四、奥古斯都和元首政治

(一)主要知识点

建立古罗马元首制的政治家是奥古斯都(屋大维)。

五、罗马帝国

(一)主要知识点

1、安敦尼王朝的皇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和马可·奥勒略被称为“五贤帝”,其统治时期罗马帝国达到鼎盛,在罗马历史上被称为“黄金时代”。

2、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疆域扩大到极点。

3、戴克里先将罗马皇帝称号从元首改为“多米努斯”,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4、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将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君士坦丁堡,号为新罗马。

三、  古代罗马文化

(一)  主要知识点

1、古罗马唯物主义哲学家以卢克莱修和琉善为代表。

2、王罗马最古老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编订的《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鼎盛阶段在元首制时期。罗马法由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三个分支组成。

3、奥古斯都时期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维吉尔、贺拉斯(《颂歌》)和奥维德(《变形记》)。

4、罗马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加图的《论农业》是古罗马第一部农业著作。自然科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老普林尼,他的《自然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第二章  世界中古史

 

第一节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

(一)主要知识点

1、基督教大约产生于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群众中间。

2、基督教信徒信奉耶稣为救世主。

3、公元313年《米兰敕令》颁布后,基督教获得了在罗马帝国传播的合法地位。

4、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在尼西亚召开基督教会议,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基督教大公会议)。

5、公元392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国教。

6、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是指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结合于同一个本体。

二、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主要知识点

1、罗马帝国周边的蛮族主要是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2、促成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是匈奴的西侵。

3、公元376年,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定居在罗马帝国境内,这是日耳曼人中最早迁入罗马帝国的一支。

4、第一个得到罗马承认的蛮族王国是公元419年建立的西哥特王国。

5、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奥多亚克推翻罗马末帝罗慕洛·奥古斯都的统治,西罗帝国灭亡。

6、公元568年,伦巴德人进人意大利北部,标志着日耳曼人大迁徙的结束。

三、拜占庭帝国

(一)主要知识点

1、拜占庭帝国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马克思称为“东西方之间的一道金桥”。

2、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527565年)被认为是拜占庭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3、查士丁尼一世时期颁布的《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

4、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8671056年)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中世纪的拜占庭文化是古典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基督教和近东文明古国文化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6、公元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阵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第二节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一、  伊斯兰教的兴起

(一)主要知识点

16世纪后期,希贾兹地区的麦加是阿拉伯半岛经济文化的中心,伊斯兰教正是在这里产生的。

2、“伊斯兰”一词的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宇宙天地间唯一真神,而穆罕默德是安拉选定的使者,向众人传播真主的启示。

3、伊斯兰教以“希吉拉”(徙志)作为纪元,并以那一年作为阿拉伯太阴历的岁首。

4、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宣布他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人们传播真理,伊斯兰教由此产生。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军进入麦加,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

5、“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

6、穆罕默德去世后,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相继担任哈里发之职。这四大哈里发统治时期被称为神权共和时代。

7、“五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义务内容之一,包括念功、拜功、斋功、课功和朝功。

二、  阿拉伯帝国

(一)  主要知识点

1、公元661年,穆阿维叶在大马士革建立倭马亚王朝,中国史籍称“白衣大食”。

2、公元732年,阿拉伯军队在普瓦提埃附近为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击败,至此阿拉伯人基本结束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活动。

3、改宗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被阿拉伯人称为“发瓦利”(单数为“毛拉”)。未改宗伊斯兰教而仍保持原来信仰的原住民被阿拉伯人称为“迪米人”。

4、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定都库法,公元762年迁都巴格达。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

5、公元756年,倭马亚王族在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王朝,定都科尔多瓦,这是阿拉伯帝国分裂的开始。

6、公元1258年,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就此灭亡。

7、倭马亚王朝时期,教法学派主要分为麦地那学派和库法学派。阿拔斯王朝时期,哈奈斐学派、马立克学派、沙斐仪学派和罕百里学派是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四大教法学派。

第三节  欧洲基督教文明

一、法兰克王国

(一)主要知识点

1、公元481年,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史称墨洛温王朝。

2、克洛维死后,法兰克国家逐渐分裂为奥斯达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三部分。后期墨洛温诸王无能,被称为“懒王”。

3、公元843年缔结的《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二、西欧封建制度

(一)主要知识点

1、中世纪西欧农业以推广三田制为主要的进步标志。重犁、三田制和荒地的开垦从10世纪开始构成中古西欧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景象。

2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

3、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取得自由或者自治,一般以赎买为手段,以封建主或国王颁发的特许证书(特许状)为凭据。

4、西欧中世纪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作坊,人员由作坊主(师傅)、学徒和帮工组成。

5、在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关系中,封臣对封君主要有“效忠”、“帮助”和“劝旨”的义务;封君对封臣主要有“保护”和“维持”的义务。

三、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与基督教文化

(一)主要知识点

11215年,拉特兰第四次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的七项圣礼是洗礼、坚振、婚礼、圣餐、忏悔、终缚和授圣职礼。

2、中世纪西欧学校的 “七艺课程”是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三、  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

(一)主要知识点

1、公元962年,罗马教皇为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2、公元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模范国会”,被认为是英国国会的开始。

3、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包括王位继承问题、领土争端和对佛兰德尔的争夺。

4、公元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完全肯定德国诸侯的独立地位。

5、公元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召开克勒芒宗教会议,揭开了十字军运动的序幕。

6、公元1456年谷登堡用活字排版印刷了《圣经》,这是西欧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第二节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一、  斯拉夫人和俄罗斯的早期历史

(一)  主要知识点

1、东斯拉夫人的农村公社在北方称为“米尔”,在南方称为“维尔福”。

2、现存的基辅罗斯最古老的史学作品是涅斯托尔所著的《往年纪事》。

3、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带领罗斯人民皈依基督教。

4、公元1378年的沃查河战役是罗斯人民第一次在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二、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一)主要知识点

1、奥斯曼人是来自于呼罗珊地区的西突厥人凯伊部落,13世纪其首领在小亚细建立艾米尔国。

2、公元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奥斯曼军队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将其改称伊斯坦布尔,并定都于此。奥斯曼国家从此进人新的发展阶段。

3、奥斯曼帝国内分乌列马(宗教封建主)、阿斯凯里(军事封建主)、梯加里(商人和所有市民)和拉雅(农民)四个等级。

三、德里苏丹国与莫卧尔帝国

(一)主要知识点

1、德里苏丹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先后经历了奴隶王朝、卡尔基王朝、图格拉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5个王朝。

2、莫卧尔帝国的创始人是帖木儿的直系后裔巴布尔,沙加汗统治时期被称为莫卧尔帝国的“黄金时代”。

3、莫卧尔帝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有扎吉尔制度和柴明达尔制度。

4、莫卧尔帝国皇帝沙加汗为其妻泰姬·马哈尔建造的泰姬陵是莫卧尔帝国建筑的代表之作。

四、日本封建国家与古代文化

(一)主要知识点

1、日本的第一部法典是公元701年编成的《大宝律令》,该律令标志着大化改新的完成。

2、平安时代是日本政治体制从律令政治向武家政治的转换时期。

3、日本第一部有关武士的成文法规是《贞永式目》。

4、公元1467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其后日本社会进入战国时代。

5、日本遣唐使的代表有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和空海等人,后两人分别发明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6、日本的第一部古代史著作是《古事记》。

7、平安时代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

第三节 古代美洲文明(了解)

(一)主要知识点

1、玛雅人是美洲印第安人中文化最发达的一支,创造了发达的象形文字体系。

2、玛雅人的数学采用20进制,他们率先把“0用于计算科学。

 

第三章 世界近代史

第一节 16世纪的欧洲

一、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一)  主要知识点

1、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2、被称作文艺复兴的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之父”的是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

3、被称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三大杰作”的是《最后的晚餐》、《最后的审判》、《雅典学院》,作者分别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二、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一)主要知识点

11500年左右,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成了普遍的交换手段。

21516世纪,葡萄牙在大西洋和非洲西海岸扩张,并越过非洲南端向亚洲扩张,在非洲和亚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商业据点,形成了葡萄牙在东方的商业殖民帝国。16世纪初,葡萄牙还入侵美洲,把巴西变成自己的领地。

31494年和1529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签订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和《萨拉哥撒条约》。根据这个条约,西班牙得到了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大陆、西印度群岛、菲律宾群岛的殖民权力。

二、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一)  主要知识点

1、比利时医生维萨里(15141564)是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217世纪初西班牙神学家赛维塔斯第一次发现了心肺之间的血液循环。1628年,英国人哈维创造了比较完善的血液循环理论。

31600年,吉尔伯特(15401603)发表了论磁体的巨著。

4、雷文胡克(16321723)发现了精细胞,又发现了原生动物,即单细胞有机体。

四、宗教改革

(一)主要知识点

1、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灵魂救赎”。

216世纪,宗教改革首先爆发于德国,随后席卷西欧。

3、马丁·路德的著作有《九十五条论纲》、《最神圣的圣餐论》、《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论基督教的自由》、《教会被囚于巴比伦》等。

4、在闵采尔的宣传与鼓动下,德国在15241525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其顶点是闵采尔直接领导的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

51546年爆发了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条约》,规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派得到了正式承认,但主要限于德国北部,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

6、瑞士宗教改革的两位领袖是慈温利和加尔文。加尔文教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派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7、在英国宗教改革期间,为了没收修道院的地产以解决财政困难修道院制度,亨利八世废除了修道院制度,这项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8、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在位期间恢复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上下级关系,并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有“血腥的玛丽”之称。

9、伊丽莎白在位期间,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并且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1563年议会制定的《三十九项信条》规定了英国国教会的教义,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

10、在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中,1534年成立的耶稣会起了重大作用,耶稣会的创始人是西班牙贵族军官伊格纳修·罗耀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英国的贵族中,除旧的封建贵族之外,还分化出了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的新贵族阶层。

2、新兴的资产阶级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以及农村中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租地农业家。

317世纪,农民仍占英国人口的大多数,其基本成分是自由农和公簿持有农。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主力军。

4、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清教教义和宗教组织作为革命的理论武器和发动人民群众的组织形式,从而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准备了基本条件。

51603年,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詹姆斯一世是个君权神授论者。

61637年,英国大主教劳德发布命令,强迫苏格兰教会信奉英国国教,激起苏格兰人的起义。

7164011月,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这场革命一直延续到1688年,其间经过了长期议会反对专制王权的斗争、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1688年“光荣革命”。

二、西方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主要知识点

1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商业殖民帝国,两雄并立,展开了争霸斗争,结果西班牙获胜;1588年西班牙又被英国打败。从16世纪末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逐渐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角。

2、从17世纪起,荷兰开始成为头等殖民强国,拥有强大的海上舰队,势力范围和殖民地遍及南非、东南亚、北美、南美、西非等地。荷兰是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殖民掠夺使其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商业繁荣,而且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也很发达,马克思称荷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3、英国的海外扩张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私人殖民公司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国家的特许和扶持,完成国家的殖民扩张任务;二是在殖民扩张中既采用暴力掠夺的手段,也采取经济掠夺的手法。

三、美国独立战争

(一)主要知识点

11607年,英国“伦敦公司”在东海岸建立了第一个城市­——詹姆士敦,后发展成弗吉尼亚。经过1718世纪的争夺,最终形成了13个殖民地,统称“英属北美殖民地”。

2、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北美13个殖民地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经济类型:(1)新英格兰殖民地,工商业发达,工业以造船、酿酒为主,商业则以传统的“三角贸易”为主;(2)中部殖民地,农业经济发达,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作物以生产谷物为主,有“面包殖民地之称”;(3)南部殖民地,盛行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

3、按照英国的控制制度,独立革命前夕,北美殖民地可以分为三类:王家殖民地、业主殖民地和自治殖民地。

417301748年,富兰克林创办和经营了《宾夕法尼亚报》。他曾在该报上发表一幅画,上有一条被截成13段的蛇,下写“不联合起来,就要灭亡”。

51775419,莱克星顿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

617786月,法国参战,次年,西班牙也加入反英战争,1780年荷兰加入。1780年普鲁士与俄国成立武装中立同盟,不久,丹麦、瑞典、奥地利加入。

717811019,约克镇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战争的结束。178393,美、英在法国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的疆界西至密西西比河,北起加拿大五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至大西洋,总面积约为230多万平方公里,是美洲出现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  主要知识点

11789714,巴士底狱的陷落,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式开始,后来,714被定为法国国庆日。

21791614,制宪议会通过《霞不列法》宣布一切工人罢工、集会和结社均属非法,反映了大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敌视态度。

3179292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41792年成立的国民公会中,中间派被称为“沼泽”派或“平原”派,雅各宾派被称为“山岳”派。在限价运动中,又涌现出一批平民革命家,被称为“疯人派”。还出现了代表劳动群众利益要求的忿激派。

5179354,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上提出《粮食最高限价法案》,并获通过,奠定了雅各宾派与人民群众联盟的基础。

617933月,英、普、奥、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对法国发动新的军事进攻。1798年底,英、俄、土、奥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18054月,英国联合俄、奥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69月,英国联合普鲁士、瑞典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809年,法国又击溃第五次反法同盟。1813年,英、俄、普、奥、西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5年,英、俄、普、奥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7180412月,拿破仑称帝,开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统治时期,拿破仑成为资产阶级皇帝。同年,帝国颁布了民法(后改称《拿破仑法典》),1807年颁布了《商法》,1811年颁布了《刑法》。

五、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1769年,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械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结束,也标志着近代技术体系的最终确立。

21733年,英国兰开夏技工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17741779年,英国人克伦普顿发明了性能优越的走锭纺纱机——骡机。1696年英国工程师塞维利发明了第一台可以为矿井抽水机提供动力的蒸汽机——“矿工之友”;1705年,纽可门对“矿工之友”作了进一步改进,制成大气活塞式蒸汽机,第一次使蒸汽机成为独立的动力机。17631769年和1783年瓦特两次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改进,使蒸汽机在一切生产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

六、欧洲1848年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1848120,意大利西西里人民举行起义,揭开了1848年革命的序幕。

21848年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铲除封建残余,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其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1848年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劳动群众受到了锻炼,为以后的革命准备了力量。

七、美国内战

(一)主要知识点

119世纪前期,美国通过购买,武装颠覆和发动内战等手段,实行领土扩张。到19世纪中叶,美国领土已经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2、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3、美国农民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分化成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促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这种发展形式,被列宁称为“美国式道路”,以区别于允许农民出让土地或赎买免封建义务来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式道路”。

41854年的堪萨斯事件是美国内战的序幕。

51860年,共和国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这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索。

九、日本明治维新

(一)主要知识点

1、明治维新前,日本的资本主义因素主要产生和发展于农村地区,因此,农民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基地。

2、明治维新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中下层武士的联盟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十、德国的统一

(一)主要知识点

118503月,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土地和农民关系法》,废除了20多项封建义务,与土地相关的封建义务则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这些政策使“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的经济,同时分化出少数‘大农’。使农民在几十年内受着最痛苦的剥夺和盘剥”。这就是列宁说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的道路”。

2、普鲁士的工业发展有两个特点:第一,政府直接插手工业生产;第二,工业生产与军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连。

3、德国的统一是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来实现的。

十一、19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制度

(一)主要知识点

19世纪后期,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政治和社会领域都生行了多方面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十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

(一)  主要知识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它使世界跨入了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明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二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19世纪晚期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十三、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一)主要知识点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式进入垄断阶段,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很大差异。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德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是卡特尔,在俄国辛迪加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而日本的垄断资本大多采用康采恩的形式。

2、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垄断组织成了全部经济生括的基础。

3、资本输出现象在19世纪末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资本输出同商品输出一样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英国和法国是两个主要的资本输出国。

十四、列强瓜分非洲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主要知识点

11876年,英国利用埃及的财政困难,用低价收购了埃及政府的苏伊士运河股票。

2、从1884年西方国家召开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到20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间,西方殖民列强掀起了抢占和争夺非洲土地的狂潮,整个非洲大陆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

第三节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主要知识点

1、《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全面地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开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初步原理,揭露了雇佣劳动和资本关系中的剥削实质,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进一步阐明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原理。

21848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184711月底至12月初,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表明,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具有国际性的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已经建成了。

二、第一国际

(一)主要知识点

《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为第一国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表明第一国际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

三、巴黎公社

(一)主要知识点

11865年,在法国成立了第一国际的第一个支部——巴黎支部,随后在一些其他城市,如马赛、里昂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第一国际的支部。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工人中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四、第二国际

(一)主要知识点

 119世纪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国工人党普遍建立。德国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成立了法国工人党,英国出现了费边社并于1893年成立了独立工党,美国于1881年成立了美国劳工联合会,俄国于1883年成立了劳动解放社。

21883314,马克思逝世。189585,恩格斯逝世。

31889714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庆祝五一节的决议,号召各国工人在189051组织游行。

第四节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一、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主要知识点

118世纪,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共设4个总督犀:新西班牙区、新格林纳达区、拉普拉塔区和秘鲁区。葡萄牙在巴西设一个总督区。

2、西属殖民地社会的最上层是“半岛人”,即直接来自西班牙的白人;其次是克利奥尔人,即在殖民地出生的白人后裔(土生白人),再次是印欧、白黑、印黑混血种人;他们位居社会中下层;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

31791年,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首先在海地爆发,主要领导人为杜桑·卢维杜尔。180411,海地脱离法国殖民统治,宣告独立。

4、西属拉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分为两个阶段、三个中心:第一阶段从1810年到1815年,中心为墨西哥和中美地区,领导人为伊达尔哥。第二阶段从1816年至1826年,中心为南美北部地区、南美南部地区,领导人分别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5、墨西哥独立战争的两位领袖是伊达尔哥和何塞·莫雷洛斯。1814年,国民议会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墨西哥美洲自由制宪法》。1824年,制宪议会正式批准了国家独立和共和政体。1821年,中美洲宣布独立。

6、南美北部的独立战争的重点在委内瑞拉,1811年建立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其早期领导人为米兰达,后被出卖牺牲。此后,由玻利瓦尔领导。并分别于1813年和1818年建立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第三共和国。1819年,成立由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2年厄瓜多尔宣布独立并加入。

7、南美南部独立战争的重心是拉普拉塔地区,主要领袖为何塞·圣马丁。1816年,阿根廷独立;1818年,智利独立;1821年,秘鲁独立;1825年,上秘鲁宣告独立。

81822年,若奥六世的儿子佩雷罗在巴西种植园主和大地主的拥护下,被尊为皇帝,称佩雷罗一世。121,巴西宣告独立。

9、经过拉美人民的独立斗争,共有17个国家独立。

二、19世纪后半叶亚非拉大民族主义运动

(一)主要知识点

    11875年日本寻衅朝鲜,并于1876年逼迫其签订了朝鲜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1882年朝鲜国内爆发了反对封建虐政和反对日本侵略的“壬午兵变”。东学教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旗帜。1894年,全璋准领导了朝鲜旧式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甲午农民战争”。

    2、兰姆·摩罕·罗易是印度最早的民族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印度第一个女权运动者;“印度复兴之父”马哈捷瓦·戈文达·伦那德是印度国民经济学派的奠基人;提拉克是国大党“极端派”著名领袖。

    3、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主要斗争形式是农民的游击战争和爱国“文绅”

勤王运动。勤王起义具有全民抗法民族战争的性质,咸宜帝成为民族独立的象征。

    41565年,菲律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92年,安得列斯·波尼法秀成立激进振政治秘密团体——卡蒂普南,领导武装起义。1898年,阿奎那多在甲米地发表独立宣言,成立革命政府。菲律宾独立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揭开了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序幕。

    5、土耳其的改革运动中,苏丹于1839年颁布了“花厅御诏”,允许臣民不分民族和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856年又颁布新的改革御诏。从19世纪中期兴起的土耳其新文学运动的特征是以法兰西文学代替伊朗的经典著作。1865年,纳米克·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成立秘密组织——奥斯曼青年党人。

    6、埃及伊斯迈尔总督执政时,组建了“欧洲人内阁”。1879年。埃及第一个党——祖国党成立,阿拉比任主席。他领导埃及人民抗击英国的侵略,被誉为“埃及保护者”。

    71830年,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抗争,东部有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阿赫默德领导的抵抗运动,西部有卡德尔领导的反抗斗争。

    81881年,突尼斯被迫与法国签订《巴尔杜条约》,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9、到1990年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或地区基本上已被西方列强分割完毕。列强在黑非洲的政治经济统治手段不同:政治上,英国采用“间接统治”的办法;法、葡、比采取“直接统治”。经济上,在西非,发展单一作物制;在法属赤道非洲,实行租让制;英属和葡属殖民地,多实行“保留地经济”。

    1019世纪末,阿根廷成为拉丁美洲最先进的国家;智利在硝石工业方面取得非凡进展。19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了第一批工人组织,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111892年,何塞·马蒂成立了“古巴革命党”,宗旨是“团结所有怀着善良愿望的人们的力量,实现古巴的完全独立”。

第五节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1、白尼代表作是《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被恩格斯称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21619年,开普勒出版了《世界的和谐》,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3、布鲁诺代表作是《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系统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4、伽利略于1609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借此证明了银河是由千千万万颗单个的星球集合而成,从而为天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创了认识手段上的新纪元,天文学成为近代自然科学走向成熟的第—个科学领域。

5、伽利略对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贡献包括:(1)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2)伽利略做惯性实验时引人了“理想实验”的方法;(3)伽利略大量运用了分析对比的方法;(4)在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特别注重运用数学的方法。

61620年培根在《新工具书》中把逻辑归纳法具体化为三表法,即本质表、差异表和比较表。

7、维萨里1543年出版了《人体构造》,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英国医生哈维在1628年出版了《心血循环运动论》,论述了他的血液大循环理论。

二、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

1、近代技术的核心是蒸汽动力技术。

    2、电流的磁效应是由丹麦学者奥斯特发现的。

    31831年,法拉第经过长期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4、麦克斯韦的代表作是3篇论文,即《论法拉第的力线》、《论物理力线》、《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和著作《电磁理论》。

    5、电力革命,是指新兴的电力代替蒸汽力的转变过程。

三、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1、功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边沁,其代表是《道德与立法原理》,功利主义哲学的另一代表是穆勒,其代表作是《功利主义》。

2、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是第一个把进化论原则系统地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

3、法国哲学家孔德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宗教教义问答》等。孔德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孔德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4、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是:(1)思想自由,包括信仰、言论和出版自由。(2)财产自由,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府的任务就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不受侵害。(3)政治自由。

5、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代表作分别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人口论》。

6、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1)以个人为出发点,以国家适度参与为手段,以个人自由为最终目的的“新个人主义”。(2)标榜“积极自由”,通过发展自己的潜能对社会做出贡献。(3)主张建设“积极国家”,用国家的积极干预代替放任自由。(4)主张有限财产权,私有财产对公益事业有所贡献才能受到国家保护。

7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欧洲民族主义基本朝着三个方向发展:(1)殖民主义宗主国鼓吹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在全球推行殖民扩张,使民主主义成为侵略扩张的工具。(2)后期的欧洲工业国所鼓吹的种族优越论。(3)一些弱小的处于分裂状态的民族为争取独立、生存权和民族统一而形成的民主主义,其本质是想拥有平等的民族生存权。

第六节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一)主要知识点

    11814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复辟的路易十八政府于当年530日同英、俄、普、奥、西、葡、瑞典七个反法同盟国家签订了和约,史称“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法国恢复到1792年战争开始前的边界。同时规定,各参战国(包括法国)将于101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以讨论战后问题。

    21815228,拿破仑利用法国人民对复辟的波旁王朝的不满情绪,以及战胜国在维也纳会议期间的尖锐矛盾,从流放地厄尔巴岛逃回法国,建立了“百日王朝”。

    31815618,第七次反法同盟(英、俄、普、奥)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军队,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

    418151120,反法同盟成员国与法国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这项条约比第一次和约更加苛刻,规定法国只能保留1790年的边界;法国政府要偿付7亿法郎的赔款,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分15次在5年内还清;赔款还清前,同盟军队派15万军队驻扎在法国东北的要塞,军费由法国负担等。此外,凡未被该条约取消的1814年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总协议》的所有条款,也都再次得到确认。

    51814101181569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所有欧洲国家都有代表参加。在维也纳会议期间,各国代表(主要是俄、英、普、奥)唇枪舌剑,争论的焦点是波兰和萨克森问题。

6、由于波兰和萨克森问题的矛盾,参加维也纳会议的大国分裂为两个阵营。俄国把普鲁士拉到了自己一边,法、英、奥则结为秘密同盟,互为支援。后来,由于拿破仑重返法国,列强在面临共同强敌的情况下才勉强达成一致,于181569签署了《最后总协议》。

7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风暴席卷了西、意、希、俄、法,沉重地打击了各国的统治者,使得由“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确立起的国际秩序走向瓦解。

819世纪20年代,在“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诸国的干涉下,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革命先后被扑灭。

9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复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七月王朝”建立。

10、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比利时也发生了革命,宣布脱离荷兰独立。

二、德法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一)主要知识点

119世纪50年代,地处欧洲中部的德意志还只是一个松散的号称德意志联邦的政治结构。它由几十个大小国家组成,其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为强大。

2、通过领土兼并和军事改革,普鲁士越伸为德意志联邦内最为强大的国家。1861年威廉一世即位,1862年俾斯麦出任宰相,在他们周围聚集了隆恩、毛奇等军事将领,由此形成了普鲁士王国的权力核心。

3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王国的战争。

4、在对丹麦战争结束后,俾斯麦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为的是在未来的对奥战争中孤立奥地利。

5186649,俾斯麦向德意志联邦议会提交了一个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提案。该提案虽然最终未或通过,但对国内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前爆发的反对普鲁士强权的人民运动逐渐平息,为普鲁士继续发动对外战争奠定了稳固的国内基础。

61866614,俾斯麦借口霍尔斯坦管理问题向奥地利发难,彼此矛盾激化,最终爆发战争。在战争中,普鲁士说服法国保持中立,并与意大利结盟。共同对抗奥地利。俾斯麦在战争后期,力排众议,将战争适时停止,与奥地利签订和约。普鲁士除少量赔款外,没有割取奥地利一寸土地,充分表现了俾斯麦高超的政治技艺,为后来普法战争中奥地利保持中立打下了基础。

7、在普奥战争中获胜后,普鲁士宣布成立北德意志联邦,由此囊括了德意志23的领土和人口。

8、德意志联邦的成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初步完成,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在政治自由还是民族统一的问题上,德意志资产阶级最终舍弃了政治自由而取民族统一,默认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专制政治体制,这对德国以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普法战争后,南德意志4邦正式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最终完成。

    10、在整个普法战争期间,英国基本上是坐山观虎斗,当时的格拉斯顿内阁更多地考虑的是英国国内的问题。

    11、在普法战争前,1861年意大利王国宣布成立,首都设在佛罗伦萨,整个意大利半岛除罗马和威尼斯外获得统一。普法战争开始后,意大利军队趁法军大败之际占领罗马,意大利王国随即定都于此。至此,意大利的统一事业亦全部完成。

    12、围绕着普法战争的爆发与进程,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在通过改动领土、修改国际条约中不断得到调整。普法战争后,欧洲大国间形成了新的“均势格局”。但是,这是一种武装下的和平局面,并不能长久维持。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  主要知识点

11914628,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刺身亡,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1914723,奥匈政府向塞尔维亚政府发出最后通牒,26日正式宣战。30日,针对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的情况,俄国发布全国动员令。81,德国向俄国宣战,3日向法国宣战。84,德国入侵比利时,英国于当日向德国宣战。由此,欧洲大国相继卷入战争。

    3、日本趁机在东亚扩张势力,借口对德宣战,于191411月侵占青岛和胶州湾。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51914年,战争第一阶段,德国实施了速决战战略。但是在西线遭到了英、法联军的顽强阻击,陷人僵持状态;在东线俄国重创奥国军队,塞尔维亚也实施了顽强的抵抗。速决战破产。

    619151916年,战争第二阶段,德国在东线击溃俄国军队。在西线德国与英、法联军进行决战,双方均伤亡惨重。德国进攻凡尔登失败,得战略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边。

    71917年,战争第三阶段,各条战线呈现出胶着状态,但美国参战使整个战局发生重大转折,协约国胜利指日可待。

    819171030,土耳其宣布投降。随后,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奥地利于113被迫签订停战协议,无条件投降。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东北方的贡比涅签订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章  世界现代史

第一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二月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沙皇俄国参加世界大战,企图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结果适得其反。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造成了政府统治危机,一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风暴日渐酝酿成熟。

    21917年初,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不堪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

    3、二月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彼得格勒召开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后,俄国大多数城市也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全俄苏维埃成立之前,彼得格勒苏维埃起着全国领导中心的作用。苏维埃从一产生就以革命权力机关的身份发布命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的活动表明,它已是新生政权的萌芽。

    4、俄国在二月革命后出现了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状态。一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是主要政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武装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两个政权同时存在的局面不能长久维持下去,其中必有一方化为乌有。

    5、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工人和士兵进行了反对继续战争的人民运动。各地抗议示威此起彼伏,临时政府的统治陷于危机,史称“四月危机”。

    61917616,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对待临时政府的态度成为争论的焦点。大会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所控制,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

    7、在苏维埃大会召开期间,50万群众走上街头,打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临时政府再次陷人危机。

    8、七月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召开第六次党的大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提出“政权转归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口号,选举出由列宁等21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91917912,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武装瓦解了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罗夫叛乱,广大士兵不再信任政府,转向了布尔什维克一边,俄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转变。

    10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劳动人民对临时政府的统治已经忍无可忍,各地罢工和武装斗争的风潮此起彼伏。

二、十月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列宁于19171020秘密回到彼得格勒。23日,党中央通过了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指导方针。

2、为了顺利开展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025在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3112,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卫戍部队派出近60名政治委员,这使得首都15万军队完全处于苏维埃指挥之下。

4116,托洛茨基等11名中央委员在斯莫尔尼宫建立起义指挥中心。

5116,临时政府的克伦斯基向预备国会发表演说,要求预备国会支持政府采取坚决行动对付布尔什维克暴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也害怕布尔什维克掌权引发国内战争,竭力与临时政府商议阻止革命的爆发。社会革命党中的左派则站在了革命的一边。

61917117,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开始,当晚起义取得辉煌胜利。由于117这一天是俄历1025,所以人们称这次革命为十月革命。

7、在武装起义的当晚,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会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恶意攻击武装起义,遭驳斥后退出大会,大会继续召开。8日晚,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大会还批准了苏维埃政府的组成,选举了自己的领导机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8117晚,听到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莫斯科也成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动武装起义,起义一度受挫。11日,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率领军队全面进攻,于16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截止1918年春,俄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第二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一)主要知识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战胜国各自有着不同的掠夺要求和争霸计划。美国企图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在战争中膨胀的军事实力称霸世界;英国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法国企图建立欧洲霸权;意大利企图建立在亚得里亚海和东地中海的支配地位;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称霸亚太地区。

    21919118,巴黎和会在巴黎的凡尔赛宫正式开幕。出席和会的有32个国家。中国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等人也参加了会议。苏俄和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被排斥于和会之外。会议完全被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所操纵,但起核心作用的是“三巨头”,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31919628,与会各国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协约国与其他各战败国相继签订了一系列和约:19199月儿日,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19191127,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2064,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810,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1923724,对土耳其的《洛桑条约》。

    4、《凡尔赛和约》共15部分,包括440个条款和一项议定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责任。第二,重划德国疆界。第三,瓜分德国殖民地。第四,限制德国军备。第五,赔款与经济条款。

    5、美国在和会中的霸权计划遭到了失败,因此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1921825,美国与德国单独签订了和约。

二、国际联盟

(一)主要知识点

1、国际联盟的构想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的,其目的是先建立一个国际组织,然后在这个美国占优势地位的国际组织中讨论对战败国处理及其殖民地问题,从而使美国取得对世界事务的支配权。

2、由于英法在战后初期的世界舞合上仍处于支配地位,国际联盟最终还是按照英法的意图建立起来。最后,美国国会没有批准《国际联盟盟约》,美国也没有加入国际联盟。1920120,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3、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理事会是国联的核心组织,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4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大会和理事会的一切决议只有得到全体会员国的同意才能生效。国联会址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41934918臼,苏联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后,国联曾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行动的协调组织,起到过一些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英、法等国对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实际效果极为有限。二战爆发后,国联实际停止活动,19464月宣布解散。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主要知识点

11921811,美国总统哈定正式向有关国家发出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邀请,1112,会议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有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9个国家。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第一,限制海军军备问题;第二,太平洋及远东问题。

    2、华盛顿会议上各列强矛盾尖锐,各不相让,经过几个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通过了3个主要文件:《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一、“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一)主要知识点

1、从1918年夏到1921年初,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主义政策”的非常措施,把整个国家生活转入战时轨道。

    21921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3、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二)名词解释

    1、《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91833,苏联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和约。依约,苏俄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支付赔款。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苏维埃俄国正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府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从而能够恢复经济,建设红军,巩固政权,为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奠定了基础。

    2、远东共和国:苏俄政府在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的一个由苏俄控制的共和国。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但是,远东地区仍被日本干涉军和白卫军占领。苏俄为了避免同日本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决定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一个缓冲国家,19204月宣告成立。它接受俄共中央远东局的领导。共和国成立后,把红军和游击队改组为人民革命军。192211月,该共和国并入俄罗斯联邦。

二、德国十一月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1918113基尔港的水兵起义,打响了反对帝国主义政权的第一枪,德国十一月革命开始。

    21918119,柏林工人在斯巴达克派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由于无产阶级没有独立的革命政党,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右派社会民主党窃取,成立了以艾伯特为首相的临时政府。

    31918年,全德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柏林召开。到会的有社会民主党、独立社会民族党和斯巴达克派。1111,斯巴达克团改组成斯巴达克联盟。12月,德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在柏林举行。大会通过的党纲指出,必须“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暴力反对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暴力”,“革命的任务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三、匈牙利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19181025,匈牙利独立党、激进党和社会民主党联合组建国民会议。

    219181116,匈牙利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卡罗利当选为总统。

    3、匈牙利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卡罗利政府宣布实行普选制,保证言论、出版、集会自由,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有限的土地改革。

    4、匈牙利共产党于19181120宣告成立。共产党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革命社会党人;另一部分是左翼社会民主党人;第三部分是共产主义者。匈牙利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是库恩·贝拉。

519181121,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达成协议,决定两党合并成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党。协议宣布:“实行合并的基础是两党共同参加对党和国家政权的领导。党以无产阶级的名义立即接管全部政权。工兵农苏维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6、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有自己的特点。列宁说:“匈牙利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与俄国截然不同:资产阶级政府自动辞职,工人阶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统一立刻在共产主义纲领上恢复起来。”

四、共产国际

(一)主要知识点

11919326日,第三国际成立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通过了成立共产国际的决议,通过了布哈林起草的《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托洛茨基起草的《共产国际致全世界无产者宣言》,选出了执行委员会和执行局作为国际的领导机构。共产国际的建立,标志着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统治最终破产,世界无产阶级有了团结的核心和革命的战斗司令部。列宁指出,新国际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2、列宁指出:“第一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奠定了基础。第二国际是为这个运动在许多国家范围的大规模的开展准备基础的时代。第三国际接受了第二国际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机会主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脏东西,并已开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31921622712,共产国际在奠斯科举行了第三次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论策略》的提纲,明确规定“共产国际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争取使工人阶级的大多数完全处于共产国际的影响之下,吸引工人阶级中最积极的部分参加直接斗争”。

41921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根据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精神,通过了关于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提纲指出,一切原意参加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工人,不管属于哪个工会和党派,都应团结一致,统一行动。

51922115125先在彼得格勒,后在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作了《俄国革命五周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的报告。大会讨论了统一战线问题,提出了“工人政府”的口号。

 61943年共产国际完成了历史使命,自行解散。

五、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主要知识点

1192081,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和领导了第一次(19191922年)和第二次(19301934年)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抗英非暴力运动。

六、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一)主要知识点

19191922年土耳其发生了革命,其领导人是凯末尔,史称“凯末尔革命”。

七、卡德纳斯改革(了解)

八、一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一)主要知识点

    1191818,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针对苏俄的各项和平建议,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2、为了实现这个纲领,美国力图在西半球巩固并发展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在欧洲保持德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的较强大地位,使它成为抗衡英法的力量和反对苏俄的前沿阵地;在经济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避免产生使美国经济受到巨大损失的连锁反应;它还希望在东南欧建立一个由它控制的巴尔干联盟。在东半球,美国打算拆散英日同盟,要求列强承认“门户开放”原则,并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以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对手,

3、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转移的原因:美国实力大大增强,欧洲实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俄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际格局,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开始向两侧转移。

九、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一)主要知识点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战后初期的恢复时期、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发展时期及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调整时期。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19201922年经济危机。度过危机后,经济发展出现高涨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特征。

3、经过战后初期的社会动荡,稳定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但是各国有自己的特点。

41920年美国举行战后第一次总统选举时,哈定在竞选中提出了一个含糊的纲领和一个新的口号“恢复常态”,因而赢得了胜利。

51924年柯立芝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柯立芝在哈定的“恢复常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了所谓的“不干预”方针。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史称“柯立芝繁荣”。

6、英国于192610月召开了帝国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自治领仍然承认自己是英帝国的成员,并宣布效忠于英王。1931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批准了1926年帝国会议的决议。

7、法国政治上的最大特点是政局动荡不定,政府的频繁更替是两次大战间法国政府的显著特征。在外交上,法国将“安全”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加紧压迫德国支付战争赔偿,并在欧洲大陆上建立军事同盟体系,以巩固自己在欧洲大陆上的优势地位。

8、意大利20世纪20年代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法西斯党建立并夺取了政权。

91919119,德国举行了立宪会议的选举。社会民族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26,国民议会立宪会议在魏玛召开。立宪会议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了第一宪法。731,立宪会议批准宪法。这部宪法因立宪会议在魏玛召开而被称为“魏玛宪法”。

101923111,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十万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111923813,德意志人民党领袖斯特来斯曼继任总理。为了防止德国经济崩溃,阻止革命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他于926宣布停止“消极抵抗”。

12、日本20世纪20年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是政党内阁的出现,以及在外交政策方面“协调外交”与“积极外交”的交替实施。

131918年,政友会总裁原敬成为第一届政党内阁的首相。原敬内阁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打破殖民地长官和军部大臣必须有军人担任的制度,以次来加强政党的力量和影响。

14、日本外务大臣币原任内推行所谓的“协调外交”,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谋求与英美的妥协。日本政府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加紧武装扩张。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以及“田中奏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外交政策。

十、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主要知识点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始于美国,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是生产下降幅度大、危机波及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3、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危机和工业危机同时发生,相互交织,成为这次危机的又一个特点,也是这次危机更加严重的一个原因和表现。

    4、富兰克林·罗斯福19327月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的提名。1932年末,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

    5、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3月罗斯福就职到1935年初为止,主要目标是医治由严重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一些复兴经济的方案和计划,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集中克服大危机带来的紊乱状态;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致力于一些具有长远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内容侧重于社会改革。救济措施贯穿于新政的始终。因此,新政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了Recover复兴)、Relief下(救济)、Reform(改革)。

    6193339这一天被认为是进入一个特别时期的开端。从这一天起到616国会应罗斯福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应急立法,被称为“百日新政”。

十一、苏联的工业化与“斯大林模式”

(一)主要知识点

119254月,俄共(布)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斯大林提出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2、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92512月召开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大会将俄国共产党(布)更名为全联盟共产党(布),简称联共(布)。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讨论是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大会最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3、苏联工业化分为三个阶段:19261928年为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主要是为工业化的全面开展作准备。19281933年为工业化的“一五计划”阶段。19331937年为工业化的“二五计划”阶段。“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由农业国完全转变为工业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4、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上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工业生产水平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十二、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一)主要知识点

    119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

2、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了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要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3、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4、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1936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

    5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91,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3,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一)主要知识点

    1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际联盟虽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却未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人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也继续供意大利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不向双方输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

    2、西班牙人民阵线是由共产党和各左派政党、左派团体参加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当人民阵线控制局势以后,德、意法西斯急忙侵入西班牙。

    3、在对待德、意法西斯入侵西班牙的问题上,当时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和态度,一种是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一种是苏联和国际纵队对西班牙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援助。“不干涉政策”的实质是“绥靖政策”。

    4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5、为了解决德、捷边界问题,1938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

6、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苏联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19398月,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对苏联来说,使其赢得了备战的时间;对德国方面来讲,也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主要知识点

1193991凌晨,希特勒出动法西斯军队,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发动突然袭击。英、法于93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0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610,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英、法宣战;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坚持抵抗德国侵略的高戴尔将军,此时流亡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与反法西斯力量一道坚持斗争。

31941622(星期日)凌晨,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兵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19408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提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

    51941127凌晨,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一)主要知识点

    119427月—1943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转折点。德军经此战役后,元气大伤。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19426月的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从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转折。

    3194210月的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

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大战的结束

(一)主要知识点

    1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19437月,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724下午,意大利国王召见墨索里尼,让他下台,并宣布新政府成立。随后,墨索里尼被拘禁。93,新政府在西西里岛签订了停战协定,向盟军投降。墨索里尼的垮台,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开始解体,是反法西斯同盟的一个重大胜利。

    3194466凌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盟军向法国诺曼底地区进发。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

    41945425,美苏军队在易北河岸的托尔高一带会师。52,苏军攻克柏林。58,德国代表正式签订了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战争结束。

    519455月,德国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

    6194586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日本损失惨重。815,日本天皇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向同盟国投降。92,在停泊于东京湾内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一、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一)主要知识点

    119452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

  2、联合国从构想、酝酿到最后成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四国关于普遍安全宣言》、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及雅尔塔会议,都是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一个个重要里程碑。最早提出这个构想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早在1941814,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湾军舰上签署的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即《大西洋宪章》中就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设想。

    31945425,联合国成立大会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开幕。19451024,五大国和其他24个签字国批准了宪章,并将批准书送交美国,《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后来,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

二、“铁幕演说”与冷战

(一)主要知识点

1194635,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一般认为丘吉尔的演讲是“冷战”的第一枪。

21947312,杜鲁门在国会两院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杜鲁门的美国外交政策声明,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3、杜鲁门主义远不只是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书,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经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

三、两大阵营在全球的对峙

(一)主要知识点

    119451120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进行审判。

    2、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给予侵略战争的密谋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以应得的惩罚。

    3、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4、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其弊端也为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51949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美苏形成了在全球对峙的局面。

四、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一)主要知识点

1、二战动摇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亚洲、北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锻炼,提高了觉悟,增强了民族意识,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民旅主义两种类型的国家。斗争方式有武装斗争、和平谈判和两者结合的方式,出现了联合反殖反帝斗争的新局面。

    2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它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召开的会议。

3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合。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第三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七十七国集团”。

4、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经历了两大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的中心地区在亚洲和北非一带。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这是一个以非洲为中心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浪潮。

    5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当代科技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称为新技术革命。

220世纪40年代末,第三次技术革命首先从美国兴起,随后扩大到西欧、日本等一系列国家,几乎席卷全球。

31945716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标志着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开始。1957104113,苏联相继发射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69716,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21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阿姆斯特朗说:“这是人的一小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

4、当代科技革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利用、新型材料的开发及生物工程的诞生和应用。

(二)名词解释

尤里卡计划:西欧18国共同制定的高技术发展计划。即欧洲研究协调机构计划。由其英文缩写的读音命名。其目的是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强西欧各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生产率,增强西欧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促进西欧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条件198511月在西欧18国外长和科技部长会议上通过了尤里卡计划的原则声明。在这个声明中明确规定了尤里卡计划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案和机构形式。这个计划的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西欧各国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一)主要知识点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体现了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21973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石油危机。

    3、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

    4、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持久的“滞胀”。所谓“滞胀”是指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

    5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出现了新格局。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由70年代前美国独霸、欧日依附演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相对衰弱,日本经济大国地位上升;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经济集团化、一体化趋势加强。

三、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主要知识点

11945412,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政府解决战后一系列国内问题的重要举措就是提出“公平施政”纲领。“公平施政”纲领的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公众的经济权利。

2、“公平施政”纲领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最重要的一项立法就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194811月杜鲁门蝉联美国总统之后,其“公平施政”纲领的实施进入第二个阶段。

3、在1952年底的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接着1956年艾森豪威尔继续获胜,使共和党能连续8年执政。

4、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内政上走的是一条介乎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之间的“中间道路”。一方面继承了20世纪20年代共和党内居于统治地位的联邦政府不干预经济问题的某些传统思想,主张坚决压缩公共开支、缩小联邦政府的活动规模;一方面又认可甚至扩大罗斯福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实行的某些社会经济政策。

51960年底,民主党候选人约翰·肯尼迪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61961年肯尼迪上任后,提出要开拓美国的“新边疆”。

719631122,肯尼迪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逊继任。在次年的总统竞选中,约翰逊竞选连任成功。约翰逊政府的国内施政纲领延续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线,他提出的纲领性口号是建设“伟大的社会”。

8、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日益高涨。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迫于社会舆论,宣布“在公共教育方面是不能允许‘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存在的”,因此裁定将白人和黑人分开来受教育的法令是违宪的。

9、在1968年大选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上台后宣布实行新联邦主义政策。

10、为了解决失业、通货膨胀和美元危机三大难题,1971815,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对外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对内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

11、杜鲁门时期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与苏联在全球展开争夺。对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各国。对第三世界推行新殖民主义。

12、为了扭转美国的颓势,肯尼迪上台之后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的“和平战略”。还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策略,和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

13、在对外政策上,约翰逊继续奉行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推行全球扩张政策。

141970228,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70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新战略》的长篇报告,进一步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容。他还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内容。尼克松主义修改了核优势的军事战略,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

15、里根上台后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他提出了一套新的“遏制”政策。其基本方针是: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造成一种足以在必要时去取胜的力量”。从其前后两任的变化来看,第一任主要表现为与苏联的强硬对抗;第二任,美国更多地运用软的一手,利用“缓和”局面,促使苏联自身的变化。

1619833月,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既大大提高其威慑力,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对苏联造成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

四、英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主要知识点

    119457月,英国举行战后第一次大选。工党成功地把握住了社会脉搏,赢得大选胜利。这是工党自参政以来赢得的一次历史性胜利,也是工党政治生命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的政治格局。

    2、艾德礼政府基本上继承了丘吉尔的外交路线——“三环外交”。所谓“三环”,指的是英美联盟、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的独立。

    31979年英国提前举行大选,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在议会中取得明显的多数,组成保守党政府,从而结束了70年代英国动荡的政治局面。19795月,撤切尔夫人就任首相。

五、法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主要知识点

   119547月法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签订了印度支那协定,停止战争。同年11月,法国政府又在其北非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发动殖民战争。195611月,它又伙同英国一起发动了苏伊士运河战争,这次冒险战争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19623月,戴高乐政府电结束了不得人心的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

    21958928,法国公民投票批准了第五共和国宪法。第五共和国宪法的主要特点是削弱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和内阁的作用,扩大总统的权力。1958105,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

    319591月,戴高乐正式就任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执政时期的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69年戴高乐辞职后,戴高乐主义仍然影响着70年代的法国,法国内外政策中间偏右的保守主义倾向很明显。19691981年,即从戴高乐辞职到左翼的社会党上台执政为止,这段时期被称作后戴高乐时期。

六、联邦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主要知识点

    11949512,占领当局批准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通称《波恩宪法》),确定以波恩为首都。52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814的联邦议院选举中,基督教民主联盟成为第一大党,920坎拉德·阿登纳组成首届联邦政府。

    2、战后初期西占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管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德国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人是路德维希·艾哈德,他从德国战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了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将“社会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模式。

    3、所谓“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能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而非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并辅之以社会保障的经济制度。

    4、阿登纳政府的立足点是扎根西方、顶住东方,为尽快恢复国家主权、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而实行亲美、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5195410月,西德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署《巴黎协定》。19581月,西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63年,西德与法国签订友好条约,正式实现了法德和解与合作。

七、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一)主要知识点

    11951418,法、德、意、荷、比、卢6国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725该条约生效。《巴黎条约》将上述6同的煤钢工业部门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的共同管理之下,确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取消关税限制,协调各国的煤钢生产。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部分消除了战争的隐患,促使法德趋于和解,为欧洲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957325,法、德、意、荷、比、卢6国首脑签署了两项条约,即《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11,《罗马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3196548,上述6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3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71正式生效。

    419911211,欧共体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5199227,《马约》由各成员国外长正式签署,并经各成员国政府批准后于1993111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6197311,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欧共体,实现了欧共体历史上的第一次扩大。1981年的第二次扩大只增加了希腊一国;1986年的第三次扩大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加人;1995年又吸收了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入盟。

    7200012711日,欧盟在法国尼斯举行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改革欧盟机构,为欧盟东扩铺平道路的《尼斯条约》草案。

    8200451又有10个国家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它们是:捷克、爱沙尼亚、塞浦路斯、拉脱维亚、立陶宛、匈牙利、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

    9、欧洲统一货币从最初构想到成为现实,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19693月,当时的欧共体6国领导人聚会荷兰海牙,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200211,欧元正式进人流通领域、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结果。不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欧盟是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既有国际组织的属性,又有联邦的特征。欧共体首任执委会主席瓦·哈尔斯坦曾把共同体比作三级“火箭”。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经济同盟,第三级是政治同盟。

第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一)主要知识点

1195621425日,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21953年,苏联爆炸了自己研制的氢弹;19546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78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4月,尤里·加加林乘世界上第一艘人造宇宙飞船“东方一号”成功飞行。

   31959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

二、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

(一)主要知识点

    1、战后,由于南斯拉夫的领导人具有比较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在内外政策上不愿屈从苏联的指挥和控制,因此招致斯大林的不满。冷战开始后,为了加强对东欧势力范围的控制,防止东欧国家滋长独立意识,苏联决定对“不听话”的南斯拉夫采取严厉的高压措施,以儆效尤。

    219486月下旬,情报局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会议,讨论南斯拉夫问题,实际是组织对南共领导的集体批判。情报局通过决议,宣布将南共开除出情报局。

31948年苏南关系破裂后。南斯拉夫面临经济封锁和政治压力以及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局面。就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南斯拉夫诞生。

三、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

(一)主要知识点

    1、东欧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2、东欧各国在战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后,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开展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20世纪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同于苏联的社会结构。

    31956年春,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在东欧各国引起震动和反响,波兰社会从上到下出现了改革求变的潮流,而长期压抑的社会矛盾在松动的政治氛围中顺势迸发,1956年夏天的波兹南事件成为当时社会危机的集中表现。

    4、哥穆尔卡执政后,重新提出“波兰道路”,着手改革政治经济体制。

    519701220,波兰举行中央全会,决定解除哥穆尔卡的职务,由盖莱克接任第一书记。盖莱克上台后,提出“高速发展战略”,实行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三高政策,以及“开放的经济政策”和“积极的借款政策”,力图借助外资和西方技术高速发展波兰经济。

    6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匈牙利人民要求克服个人崇拜,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政治经济改革。1956317,布达佩斯知识界成立了裴多菲俱乐部,俱乐部十分活跃,国内形势十分紧张,后来终于导致十月事件的爆发。

    7196832844,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进行试验”,“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

    81968年,苏、波、匈、保和东德的五十多万军队越过边境,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各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苏联的武装入侵使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改革运动遭到夭折。19694月,胡萨克取代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了所谓“正常化”进程。

  四、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一)主要知识点

1、赫鲁晓夫提出了以防御为中心目的的“火箭战略”。

2、赫鲁晓夫下台以后,勃列日涅夫汲取了苏联在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中的教训,对战略方针进行了批判性的调整,强调各军种均衡发展、协同作战的重要意义。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缓和的征兆,尤其是美国在全球推行的“收缩战略”,预示着国际关系将出现转折的势头。正当这一时期,勃列日涅夫在对外战略上打出了“缓和”的招牌。

    420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大搞“缓和”外交。实践中,勃列日涅夫以实力原则为基础,将争夺对美军事优势置于苏联内外政策的最优先地位。一改赫鲁晓夫谋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地位的目标,全力谋求“在对峙中能够震慑对手”。

    5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全球推行进攻性“缓和”战略。这一战略的推行,标志着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显示出苏联在同美国争霸中处于强盛时期,使得国际格局在整个70年代一直处于苏攻美守的对苏有利局面。

五、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主要知识点

l1982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随后,苏联经历了安德罗波夫执政(198211月—19842月)和契尔年科执政(19842月—19853月)两个短暂的过渡时期。1985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从而开始了苏联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这是苏联发生急剧变化,以致最后解体的时期。

    219854月,针对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已降低到“危机”这一状况,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加速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包括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实现生产集约化,以及完善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

    3198622536,苏共举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大会进一步确认了“加速发展战略”,决定对计划管理和整个经济机制实行根本改革。

    4198862871,苏共举行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会议把经济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归结为政治体制的阻碍作用,认为要扭转局面,就必须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此。苏联的改革转入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

519902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理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61990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苏共的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正式把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标志着苏联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及苏联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变化。

六、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一)主要知识点

11990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21991317,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联盟。

    3199110113个共和国(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未参加)的领导人在哈萨克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会晤,发表除拉脱维亚外的12国联合声明,决定立即签订主权共和国经济合作(共同体)条约,以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恢复彼此经济联系,共同努力摆脱危机。

    41991819,正当《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由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8·19事件”,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起事不到3天,便归于失败。

    51991l15曰,叶利钦下令停止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活动,并解散其组织机构。

    61988年波兰罢工浪潮又起,导致了1983年战时状态结束以来的新的社会动荡。19896月,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7月,雅鲁泽尔斯基当选总统。9月,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体的新政府。12月,更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

    71989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实行多党制,并认定1956年十月事件是“人民起义”。1018,匈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关于马列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的条款,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

    819891129,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通过决议,取消宪法中有关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款。1990420,联邦议会通过宪法性法律,将国名定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11,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国家。

91989119,民主德国宣布开放“柏林墙”及与联邦德国的边界,允许民主德国人只凭身份证即可前往西柏林和联邦德国。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抓住时机,于1128提出关于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

10、民族德国总理莫德罗在1990130访苏征得戈尔巴乔夫同意后,于21提出统一德国的方案。至此,两个德国都把统一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h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