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313历史学考研资料封建社会时期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日期:2011-12-30]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bx [字体: ]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
1、专制主义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2、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没有自主性,必须听命于中央,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产物。
3、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权威。
二、特点:
皇帝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来掌握人事大权,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皇帝。
三、背景、原因
它的建立既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因为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安全,以保证小农经
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他们的利益,镇压人民的反抗,加
强对人民(农民)的控制。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正是这一政治和经济要
求的体现。
四、建立和发展: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
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的变法,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确立了封建
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废
奴隶主贵族特权与设县制等规定;法家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
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正式建立该制,其内容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既加强皇帝对中
央白官的控制,有加强了对地方官吏与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决策方式与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有机结合,正式确立该制。(经济文化等措施的配合)
3、西汉巩固:
汉初,王国问题影响了中央集权,经汉景帝的平定七国之乱,至汉武帝采取专制措施,形
成“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
固。东汉初,光武帝曾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最终形成军阀
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4、隋唐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
尚书省权分六部,从而加强皇权;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
权制度。但随着藩镇势力的膨胀,终酿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出现五代十国,中央集权再
遭破坏。
5、北宋加强:
宋初吸取教训,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但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6、元代新发展:
元结束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为加强统治与管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从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7、明清达到顶峰与衰落: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君主
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明初在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采取一
系列措施,其核心是加强皇权。清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社
会的进步发展。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小农经济,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过程中的两大基本矛盾: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
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
七、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①财政上,“利出一孔”,权归中央,即财源由中央垄断。为达到对全国财政的控制,历代
王朝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以保证农业税收的来源。如西汉编户制,
一些朝代丈量土地及隋唐设户部管财政等,另一方面加强对盐、铁、铜、钱币等重要资源的
管理,如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等。再者收地方财权,将地方税收上缴中央。
②剥夺地方权力,官吏由皇帝任命。
③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④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国家军队,皇帝总揽兵权(北宋、明清)。
⑤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封建社会影响的双重性:
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
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他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
治的腐败,赋役征发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的作用。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在增大。在明清前,它适
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体现出其进步性。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反动,
而就整个封建制度而言,日趋衰落。
九、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
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形成。宋元之际的邓牧曾着书大胆斥责皇帝是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邓牧的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圣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他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工商皆本”的主张,他的思想震动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bx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