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一首单道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一事——
梁宋遗墟批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
也知光义难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
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姑不论此诗高下,单是作者何人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为清人赵翼,一说为清人查慎行。
诗作者为何人,不在笔者探讨范围。
本文便从陈桥驿兵变一事铺陈开来——
数千年华夏历史,其间有太多的闹剧、杂剧,令看客忽而扼腕、忽而叹息,亦有令人捧腹、解颐之事。
历史时常上演的闹剧就有禅代一事。而惟一例外的禅代一事就是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
这次兵变不是闹剧,更象一出正剧!这出精彩无比的大制作,直至千余年之后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宋史虽称繁复浩杂,对于数百年的史实记载多有牴牾,然而对于此事的记载竟保持了惊人的一致。
这自然是史官为尊者讳之举!
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哪里会和当事人撇脱得了干系。史家此举多少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
对于赵匡胤如何从一个一文不名的人发展到黄袍加身的经历,不愿在此赘述。
总之一句话。凡成就事业者,断没有随随便便会成功的。 就如赵匡胤黄袍加身之举,就是他在揣摩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而行动的结果。
这个前人就是后周的开国之君郭威。
郭威之所以成为九五之尊,就是因为部下将士的拥立才取后汉江山而代之的。
这些将士中一定会有赵匡胤年青兴奋的身影,这事情对于他日后陈桥驿之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郭威在代汉之后,在位短短数年,就一病不起。
也正因为他身后无子,也为后周政权如他一样的短命埋下了祸根。
不是他没有儿子,而是在他黄袍加身的时候,几个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祐令左右拖出去砍了。
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的,做皇帝更须有血的代价。最终妻子的侄儿、也是他的义子柴荣入继大统,史称周世宗。
周世宗登基之后很有一番明君气象,雄材伟略的他在五代数十年的历史中,是难得一见的人物。
柴荣素有雄心壮志,想要一统天下。东征西讨,威震大江南北。 赵康匡胤追随左右,出生入死。因战功卓著获得宠幸,慢慢掌握了军权,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年青时候的赵匡胤曾行走江湖,利用结义的方式,结识了一批生死与共的兄弟。随着自己在军中地位的提高,逐渐地把这些兄弟们安排进入了军中要害部门担任高级职务。
在不断向军界渗透的同时,也在身边网罗了一批幕僚。这其中就有后世人讥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半调子读书人——赵普! 这个在当时不为人所尽知的赵普,正是他于幕后策划与导演了这出历史大剧——陈桥驿后变!
作者:独孤慕雨 日期:2011-03-05 23:25:53 做记号
Mark02 第一章 富贵险中求02
赵普并不象后人所描述的那样,读了几天书就想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古人与现代人相比,也不是有多么的高尚。一如当今的学生,读书只是为了将来融入社会,谋得一份好的差使。只有在拖着鼻涕满街疯跑的年龄段,心中才会觉得自己是世界未来的主人。
读书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罢了,赵普年青时候也是这样。直到他碰到了赵匡胤。
两个人的相遇,人生也因此而改变。强强联合最好的结局就是实现双赢。 年长的赵普首先得到了赵匡胤父母亲的喜欢,慢慢赵普身上的优点也被赵匡胤发现,从欣赏到相惜,逐渐赢得了赵匡胤的尊重。
从此之后,赵匡胤人生中每次的华丽转身,左右总有赵普隐约可见的身影。
做为谋主,赵普对赵匡胤身周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周详。很快历史的洪峰就把两个人推到了风口浪尖。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赵普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
早在周世宗未死之前,就在他的精心安排之下,略施小计就把时任殿前都检点的张永德下岗,改任校检太尉。从此禁军大权尽为赵匡胤所有。
如果说栽赃张永德一事与赵胤无关怕是一厢情愿,这事情极可能是在他的授意之下赵普所为。
赵普做了,也就是赵匡胤做的。
这样的一石数鸟之计也只有他这种知识分子想得出来。史家多认为‘陈桥驿兵变’是个突发事故,实则不然!
从半年前的‘点检作天子’谶语传播就可以知道——这只是后来兵变的前奏罢了。
柴荣做为一代明君,可惜是死的有点早了。
虽然他在身前安排了后事,但是他最担心的张永德并没有有所动作。反而是赵匡胤、这个看上去忠厚淳朴,甚至给人感觉有点木讷的亲信在他尸骨未寒时候就断然出手了。
在他的内心中,仍是不敢对赵匡胤太过信任的。虽然二人曾一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
所以在他托孤的时候,把朝中军务交由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通处置。事实也证明他确有识人之明,韩通半年之后就成为‘陈桥驿兵变’事件中惟一的牺牲。他就是选择顺从,不死怕也很难。赵匡胤不可能让他立身于新朝之中的,做后周朝廷的殡葬者,韩通死得其所。
柴荣虽继承了郭威的江山,可是他心中明白,朝臣中张永德与李重进二人未必心服。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因为有石敬塘这个女婿篡位的前车之鉴不远,所以柴荣担心自己身后江山易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而柴荣只是郭威妻子的侄儿。从血统上来分析,李重进比柴进更有资格继承帝位。担心这两个人觊觎帝位,也是正常的事。 消弭这可能发生的祸患,柴荣处理的很是恰当。北征染恙回京之后,他命宰相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兼任枢密使,三人共掌军政大权辅佐年仅七岁的儿子。
临死之前,他命李重进率部防御河东地区的北汉;罢免了张永德殿前都检点一职之后,让他出镇澶州。之所以有这样的人事安排,是在担心自己死后。这二人尾大不掉,会威胁到儿子的顺利接班。
作者:独孤慕雨 日期:2011-03-05 23:29:00 做记号
-
Mark03 第一章 富贵险中求03
这年的六月,周世宗撒手西去。在几位辅政大臣齐心协力辅佐之下,七岁的柴宗训得以顺利登基。
朝政有条不紊,日子一如平常的波澜不惊。
可惜这种表面的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夜,一切阴谋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后周显德六年十一月,小皇帝刚才把龙椅坐热不久。镇州、定州二镇节度使上奏朝廷:北汉联合了契丹人犯边,请速发兵抵御。
另有一说为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边地告警的,未审孰是。笔者更倾向于前说,虽说救兵如救火,但是初一接到消息,初三就出兵的话,怎么说也有点来不及措置。
征伐之事毕竟不是儿戏,两天时间调集军兵和军资明显不可能完成。 这次出征就是作戏,可是也不能做的太过假吧?从赵普的智商来分析,后者的可能性并不太大。他也不能有十万分的把握——朝廷就一定会命赵匡胤率军出征的。
七岁的小皇帝偶尔还要尿床,对于军国重事自然是懵懂不知了。而刚听政的符太后情形也好不到哪去,闻报之后也慌了手脚。
几位顾命大臣一番合计,由宰相范质奏请——命赵匡胤为帅,副都检点慕容延钊为先锋。大集各镇将士誓师北征。
孤儿寡妇也没有其它办法退敌,只得依从。
后来史家有说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谎报军情,真相如何存疑可矣。
其实事件真相到底如何并不是太过重要,如果这个时候赵匡胤打算动手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已。随便找个出兵的理由对他来说应该不是件什么困难事。
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先锋慕容延钊率兵前行。赵匡胤初三整军离京跟进。 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可以得知:主少之时,正是国疑之际。往往在这种非常时期容易江山易主!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赵匡胤大军还没有离京之时,京城中就有‘将在出征之日,册立点检作天子’的谣言不胫而走!
这可以视作赵普前期放出的试探气球,说的婉转些就是‘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的时候,尚需蔽林间窥之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篡逆之事毕竟非同寻常,万一有个闪失就是族诛的大祸。
看到谣言虽传的满城风雨,朝中却没有什么应变之举,赵普心中暗喜,事情有了开始,开弓就没有了回头箭了!
接下来就看他这个总导演与编剧的本事了!
赵匡胤部下亲信楚昭辅正在随军前行,忽然见军中号称‘半仙’的苗训、苗先生边走边抬头观望天象,而且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楚昭辅心中纳罕,于是上前询问究竟。
苗训见是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在楚昭辅的一再追问之下,不得以指了天空故作神秘地说:天象有异,空中竟然有两个太阳。
这也不怪他这样小心,要知道在千年前的中国——那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
苗先生这样说非但有泄露天机的可能,而且还会给他带来麻烦。说不定还会因为乱说话失了性命也是寻常。
楚昭辅听了这话,心中大惊。抬起头也仰观天象,可惜他没有生就一双白天数星星的眼睛。不过看的时间一长,还真的看到太阳不只是一个头晕眼花了有重影也是有的。
于是天上有两个太阳的传言又在军中风传。谣言止于智者,这些厮杀汉刀头上舔血,鲜有理智的,更何况一些人于其中推波助澜。军汉们对于更朝换代一事更在心中充满了希望,这也是因为唐季世之后五代时的君王多为军兵拥立的原因。大家都可以从中浑水摸鱼,得不少好处。
军兵们兴奋之余,赶起路来精神抖擞。
行军到傍晚时分,大家一路辛苦,赶到了开封城东北之地的陈桥驿屯扎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