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时间、空间和人类三大要素交织而成,就是说,历史是人类在前后时间上与空间中的活动。研究历史需要注意时间的延续性,但是也不能忽视空间的延展和差异性。中国从比较早的时代开始就是一个国度广大的国家,在广袤的疆域内,无论地貌形态还是气候环境,各个地区之间的地理差异比较大。中国又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独处与杂居,反目与融合,固定与迁移,从未间断。所以,研究中国历史,就地理空间而言,不能忽略中国境内各区域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譬如:某些学者只讲中原或京畿核心地区的社会发展,忽视周边偏远社会的状况;比较多地研究中央政权的历史,少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运作;重视大城市里知识精英的活动,疏于了解乡野百姓的日常生活;以主体民族的发展为历史主线,将非主体民族的成长当作主线的注脚。倘若人们这样研习中国历史,那是无法全面地掌握中国历史的整体。造成这种偏向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历史研究中忽视地理空间问题,不仅没有对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影响的分析,而且也缺少人文景观的区域性比较。历史地理学有助于从空间上把握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性。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又与历史学有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基础学科。中国古代文人一向有“史地不分家、文史不分家”之说,就是认为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有密切的依存性和相互联系性。历史地理学着重于特定地区可辨认的独特的地理演变过程。对不同地区之间在同一历史时代中的差异,或对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差异,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强调差异性和突出相似性,从而加强对特定区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