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隆中对的战略的分析
难点:诸葛亮北伐原因的探讨
解题: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陈寿(233一-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人。年轻时曾拜有名的史学家谯周为师,精研《史》、《汉》,又善于写文章。在蜀汉之时,曾经任观阁令史,因为不肯附和当时的权宦黄自皓,屡次被遣黜。到了晋朝,司空张华爱惜他的才华,推荐他为佐著作郎,后来任平阳侯相。武帝时,他又编成了《诸葛亮集》24篇,又入朝为著作郎。武帝太康元年(280)开始编写《三国志》。完稿以后,很被世人称赞。据说夏侯湛因为见了陈寿的著作,就把自己的史书销毁了。张华准备推荐他担任中书郎,但是因为有人排挤他,被迫出朝为宫。他又因为不扶继母的灵枢返乡归葬,被世人贬议。297年病逝。他的著作除了《三国志》以外,还有《益都耆旧传》、《古国志》等。《晋书》、《华阳国志》有他的传记。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的著作。《三国志》成书以前,三国中魏、吴二国都曾经修史,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魏国的鱼豢也曾经私人撰写《魏略》。蜀国灭亡以后,谯周曾经撰写《蜀本纪》;陈寿在280年三国格局的局面结束以后,开始整理三国的历史,分别撰写成《魏书》30篇、《蜀书》15篇、《吴书》20篇,一共65篇。其中,《魏书》有纪、传,蜀、吴仅有列传,但是都没有表、志。《三国志》在断代史中别具一格,和以前的《史记》、《汉书》,以及以后写成的《后汉书》等合称“四史”。成书的时间大约在291年左右,历时10年。但是一直到陈寿死后此书才得以流传。
三国鼎立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政治分裂,割据蜂起,战火相继,社会混乱,有关的记载虽然很多,但缺乏全面的记载。陈寿能在这些复杂纷繁的、相互矛盾的记录中,参订异同,考核史实,清理出一部头绪清楚、文笔简要、又有系统的史学著作,确实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三国志》采择的面较广,不仅给当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人立传,还注意到在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医卜星算方面有影响的人立传,关心到不少特殊的社会问题。在编写方法上,由于受到当时统治阶级以九品中正品评人物的影响,《三国志》比《史记》、《汉书》更加注意按照人物的事迹行为来分类,虽然没有以后《后汉书》那样严格,但是每一列传记述的人物都是以类相从。
《三国志》这部书,叙事文笔简略洁。全书以《魏书》30卷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全貌,以《蜀书》、《吴书》兼叙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毫无冗杂之感。反映出陈寿对历史事实取舍的谨慎和文字表述的凝练。有人评价《三国志》“练核事情,每下一字一句,极有斤两”。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三国志》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通过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来贯彻史学家的实录精神。陈寿作为作为史学家,同时又是封建朝廷的官员,在正统观念极盛的历史环境下,对当时的汉魏关系,蜀魏关系,魏晋关系的撰写都是非常难以处理的,但是他的处理比较成功。又委婉,又隐晦,但又写出了历史的真相,确实表现了非常高的技巧。
选文:《诸葛亮传》
一、 串讲课文:全文共19段:
1段:诸葛亮的家世。
2段:隆中对。
3段:为刘琦出奇计。
4段:孙刘联合。
5段:诸葛亮治蜀。
6段:白帝托孤。
7一14段:诸葛亮北伐。
15-18段:诸葛亮去世,人家族个人情况。
19段:对诸葛亮的评价。
二、翻译隆中对一段。
重点词汇:躬、信然、蒙尘、胄、缟、笃、弩。
南北朝时期宋裴松之撰《三国志注》
裴松之(372一-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时,任官殿中将军、司州主薄、零陵内使、国子博士等。宋元嘉初,曾充巡行湘州大使,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奉诏注《三国志》。书成后,文帝曾赞美说:“此为不朽矣!”历转永嘉太守、南琅琊太守、国子博士等。又奉诏续写何承天《国史》(即刘宋建国后的历史),未及撰述而卒。著作除《三国志注》以外,尚有《晋纪》等。传见《宋书》卷64。
陈寿的《三国志》撰成后,当时人认为“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是,“失之于略,时有所脱漏”;而且“纰漏显然,言不符理”的地方很多。因此,宋文帝时,裴松之就奉诏为《三国志》作注,在429年完成。
过去的史注,受汉儒传解笺经的传统影响,以名物训古、章句解释为主,注释范围大抵不超出正文之外,如汉晋间李奇、应劭、晋灼等对《汉书》的注疏,就属于这一类。但由于三国时政治上长期分裂,各种地区性的记载增多,同一事件在不同典籍中记录下来时,往往有非常矛盾分歧的说法,同一人物的评价也各不相同,这就是有些史家采取广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评判的办法。而魏、晋以后,墨守家法师说的汉儒解经的方式,被注重义理、不拘一说的集解、义疏方法所替代。影响到史注,便也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而能兼容并包,多所采录。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便是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的著作。凡陈寿原书已有记载的,裴注或博引各家议论,辨明是非;或旁证不同记载,考订伪异;或补充事件始末,增广异闻;或增详人物生平,务求完备。凡陈寿原书已没有记载的,裴注便广收史料,补缺拾遗。遇到他书与陈书记载歧异的地方,或加以判断裁定,或加以并录异说,不下论评。据统计,裴注所引各家史着达二百多种,注文内容超过陈寿原书数倍。所引各书十分之九以上早已亡失,赖有裴注还可见到概略。因此,裴注不仅开创了注史的先例,而且对研究三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裴松之自述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将以总括前踪,贻诲来世”(《上三国志注表》),也就是要使封建统治者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实现统治的巩固。《三国志注》所以务求详备,主观目的也是要使统治者“智周”、“鉴远”(同上表)。注中还引录了大量有关神仙鬼怪的荒诞记载,直接的反映出,自魏晋以来的“神灭”和“神不灭”两种思想的斗争中,作者完全站在唯心论方面。所以,裴注虽然表面上广集异说,似乎无偏无党,但所使用的方法和采择的内容,就鲜明地揭示了作者的倾向性和阶级性。
本篇选自《三国志》卷l的《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曹操在东汉献帝建安15年公布了这个令,曹操在这个令中概述了自己平生抱负的的变化,和自己的前半生的功业。可以说,使他前半生的自传。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的政治风格与文风。
选文:《让县自明本志令》
重点:选文的翻译
难点:对曹操文章风格的分析。
一、 讲解课文:全文共五段:
1一-2段:曹操自叙其志向。
3段:曹操叙述自己的功劳。
4段:曹操叙述自己的内心思想。
5段:明本志。
二、翻译第五段:明本志。
三、 重点词汇:孝廉、严穴、僭、委、捐。
思考题:
1、《三国志》在编撰体例上的创新点
2、《三国志注》与传统史注的明显差异
3、你对《三国志•诸葛亮传》的陈寿评语持何种看法
4、《三国志注》引《让县自明本志令》与曹操的历史评价问题
参考书:
1、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