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仅供参考;申请邮寄博仁历史学考研免费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虎门条约》:1843年10,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中英《虎门条约》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中国丧失了下列重要权利:1.关税自主权。双方将海关税则以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朝政府也就从此承担了相应的条约义务,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2.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条约规定,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这就将在华英人完全置于中国法律体系之外,置于中国司法审判权之外了。3.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也就是说,英人可以享有今后清朝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切权利。4.英舰进泊通商口岸。条约规定"凡通商五港口,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货船上水手严行约束,该管事官(即英国领事)亦即借以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由此,在"约束"侨民的幌子下,各通商口岸成为英舰自由往来的码头,在此后的中外战争中,各通商口岸成为清朝无法设防的城市。此外,条约对中国的引水权、海关验货权等多有破坏,而条约中关于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规定,后又被英方曲解为设置"租界"的法律依据。 《虎门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权益,给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2.乡官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任用地方人士为县以下各级基层组织的职事人员,以管理基层人户和有关各项事务的制度。乡官是对基层各级职事人员的统称。
乡官的起源甚早,据《周礼•地官》记载,周代已设有比长、闾胥、族师等职名,分别掌管基层五家、二十五家及百家的事务。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后,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基层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为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以基层组织的人户编制为基础,层层设置,下达人户,上统于县令,成为封建行政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发昌机器厂:是近代第一家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它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个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制造了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1866—1894年,上海、广州、天津、汉阳先后创办的机器制造厂共16家,主要业务是船舶修造,少数兼造轧花车、缫丝车等。
4.幼童留美:晚清由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平均年龄抵美时为12岁半),肩负为中国寻求富国强兵的使命,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由政府官费派赴美国留学,乃空前创举.原计划本以20年为期,后因清廷保守主义抬头,在1881年(光绪七年),全体留美幼童奉召辍学归国。当时幼童中得于耶鲁大学毕业者,仅詹天佑及欧阳庚二人,其余仍在大学和中学。然而在归国的120名幼童中,有成功向美国交涉返还庚子赔款1500万美元的驻美公使梁诚;有促成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唐绍仪;有修成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有复旦大学创办人前面提及的唐绍仪等.当年120名幼童是未完成学业,被迫返华。但他们返华后都洁身自好,力争上游。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这批留美幼童们为中国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海军及高等教育都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不负所学,为国奉献。他们是美国名校的第一代中国留学生。他们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他们分住在新英格兰地区美国接待家庭,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弥足珍贵。
5.“台湾民主国”:甲午之战和议成立、其条约由清国皇帝及日本天皇批准之後、於一八九五年五月八日,日本代表伊藤美久治和清国代表伍廷芳在烟台交换批准书、由此割让台湾成为定局。预先不知情的台湾人民、事後才接到消息、当闻知自己及家乡将被清廷当做战败求和的牺牲品而出卖於日本时、犹如晴天霹雳、莫不大为震惊。当时正在北京会试中的台湾举人、闻耗即一起联名上书都察院、吁请劝阻割让台湾、但无反应。台湾士绅再请台湾巡抚唐景崧於四月十六日、电奏哀请、申明台湾人民誓死抗战而不愿被统治於异族之下。但清廷仍然不理.台湾士绅的呼号、因为得不到清廷的听取愤然不已,各阶层的台湾本地人纷纷表示抗战到底的决意。於是、台湾的士绅和商贾、乃公推前清进士邱逢甲为代表、联合林朝栋等清方官员、於一八九五年五月十六日、仓促筹备组织政府、定名"台湾民主国"、建元永清、制定蓝地黄虎为国旅、并公举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唐景崧为应付一时、不得不勉强从其请。於是、五月二十六日、邱逢甲为首、率领台北士绅陈云林‧洪文光等十余人、往巡抚衙门、向唐景崧呈台湾总统金印及蓝地黄虎旗、唐景崧受之。民主国成立之後、唐景崧乃任命各部主管、并准备抵御日军来侵。民主国为了筹集军饷、决定从民间商贾地主徵借银20万两、其他只有南洋大臣张之洞奏请清廷拨银一百万两援台的消息传来而已。但是、「台湾民主国」迄未获到任何一国的承认且唐景崧就任总统後的第四日、即接到日军登陆澳底的警报。总统如此临敌不战而窜、主倡抗战的士绅文武官大商人大租户等各级首领人物即前清统治阶级、也全都争先恐後的逃回中国大陆去。至此,台湾民主国主持无人、从成立起仅仅十二、三天即告瓦解."台湾民主国"虽然是以独立自主为宗旨、但是、其所代表的思想意识、并不一定和台湾本地人大众相吻合、而且其中心人物不外乎仍是前清文武官员及其附庸的台湾士绅、所指向的政治目标也脱离不了老一套的满清统治下封建中国之圈内。就是说、民主国未有完全建立在台湾开拓者子孙即台湾本地人大众的基础之上、所以昙花一现、诞生不久即告夭折、只在台湾社会发展史上留给後代的知识份子在强化其台湾人的意识上加添若干影响。
6.《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变法维新,“诏定国是”。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7.国会请愿运动: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推行“新政”,资产阶级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也积极行动起来,重新议论起开国会、立宪法的问题。他们认为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改良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组织,开国会、立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只有这样,才能“安上全下”,即缓和阶级矛盾,消弭革命,抵御外侮,争得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并使本阶层获得参政的权益,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样,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就成了这一时期改良派的政治纲领及其活动的中心内容,故改良派也被称立宪派。为此,他们开展了一场延续八九年之久的立宪运动。立宪派又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部分。海外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这部分人也被称为保皇派。国内以较大的商办企业主、商办路、矿公司的主持人以及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有联系的知名人士为代表,如张謇、汤寿潜、汤化龙等,都是立宪派里声名显赫的人物。立宪运动的酝酿,起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1910年11月奉天省(辽宁)第四次请愿代表启程赴京,天津学界群起响应。清政府感到形势紧迫,即下令将正在北京活动的东三省请愿代表押送回籍,接着又下达镇压学生请愿活动的命令,并将天津学界请愿活动的组织者温世霖遣戍新疆。至此各省立宪派代表纷纷失望而去,各地请愿活动被迫停止。在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改良派反对革命,坚持君主立宪,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但他们掀起的立宪运动在客观上也具有揭露清政府、启发人们的民主觉悟的作用;而立宪派在对清政府绝望后也相继寻找新出路,成为革命派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同盟军。
二.简要回答
1.“拜上帝教”的特点及其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用。
回答要点: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原道觉世训》中他把上帝及其儿女同阎罗妖及妖徒鬼卒分为对立的“正”、“邪”两个阵营,并有以宗教语言影射现实社会的政治用意,突破了他以往著作中纯宗教说教的限制。于是,拜上帝会渐渐从单纯的宗教团体,演变成为政治和军事的组织。在其后建立的政权中,又采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宗教政治化,政治也宗教化。拜上帝教作为太平天国的国教,渗透到太平天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洪秀全就是沿着这样的一条途径造就了“太平上帝”。
2.洋务派举办了哪些主要的官督商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回答要点:官督商办企业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清末洋务派官僚委托商人招募民间资金,采用机器进行民用工业生产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官督商办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创办的。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但开办以后要陆续归还。企业的用人、行政和理财大权由洋务派委派的总办或督办掌握,一般商民无权过问。但企业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官款可以坐收“官利”。依靠官方的庇护,企业享有免税、减税、贷款、缓息、专利等特权和优惠,企业产品除一部分由清政府调拨或优先廉价购买外,大部分拿到市场销售,以盈利为目的。这些产品活跃了中国市场,一部分还达到了收回利权的目的。企业已基本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因素浓厚。组织机构类似衙门,设总办、会办、帮办、提调等职。营私舞弊严重,充溢官场积习。生产效率不高,官商矛盾尖锐。外资企业的竞争、外国银行的刁难造成巨大压力,清政府的勒索,主要是报效,窒息了企业发展的生机。80年代末以后,已很难招徕民间资金。90年代以后逐渐没落,有的被外国资本吞并,有的改为官商合办或官办,有的成为官僚集团的私产。
3.简述戊戌维新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
回答要点: 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在新旧思想、新旧文化的撞击中,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维新派志士们在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探索和斗争中,以大无畏的勇敢姿态,对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和顽固势力愚昧守旧的思想状态,进行了痛切的批判和鞭挞。梁启超后来回顾当时思想文化的转变情形说:“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学者若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忽穴一牖外窥,则灿然者皆昔所未睹也。环顾室中,则皆沉黑积秽,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知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许多人,都对封建旧文化旧思想进行过抨击和批判。他们在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中学”、提倡“西学”的同时,以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式风格,在许多思想和文化学术领域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在社会思想政治学说方面,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政论,以势如破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吸引了大批的知识分子,而严复对《天演论》译述和进化论的介绍,在思想学术界起了震聋发喷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早期维新思想家们所不可企及的。
4.如何认识1905—1907年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
回答要点: 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日本出版机关刊物《民报》,比较有系统地宣传革命的主张。康、梁的保皇党则随着清朝朝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而起劲地鼓吹君主立宪的好处。这样,在1906年到1907年间,一方面以《民报》为主,一方面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主,展开了一场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针锋相对的辩论①。当时在香港和在国外各地如新加坡、檀香山和美国的旧金山,也都有保皇派的报刊和革命派的报刊相互论争。在国内,主张立宪的报刊能够公开出版发行,而革命派只能秘密传布他们的出版物。在戊戌维新运动中,也有过一场辩论。维新派以新生的锐气在思想上压倒了封建主义的洋务派和守旧派。时间只过了不到十年,当年的维新派,也就是此时的立宪派,实际上成了封建主义的同盟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和主张虽然有许多弱点,但是总的说来,他们是要把中国按照历史发展的轨道推向前进,他们在同立宪派的辩论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个胜利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已成为思想和实践上最先进的一个政治派别。
三.史料解析
阅读材料一,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
弟事合肥三十年,从不争牌子,合肥亦抑之使不得进。同患难而不能效指臂之力,可长太息也。湘乡、益阳功业盖天下,首在荐贤。今后洋务之难,不尤难于发捻军务耶?南皮任洋务知人用人,可不比湘乡、益阳耶?湘乡用人,惟恐不能尽其用,绝无所谓限制之心;合肥用人,惟恐功为人居。此得人失人之不同也。
1、文中“发捻军务”所指何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捻军起义.
2、指出与合肥、湘乡、益阳、南皮等地名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合肥、湘乡、益阳、南皮分别指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国藩、胡林翼和张之洞。
阅读材料二,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材料设计问题并结合史实予以分析:
铁路之议其名曰官督商办是民之事而主之以官也是于不宜合谋者而使之合谋也中国之官素未得民中国人民素累官府官有权而民无权官有势而民无势以无权者与有权者竞则有权者胜无权者负矣以无势者与有势者争则有势者得而无势者失矣理之不能有是而无非也事之不能有可而无否也而权势不均则是者惟官得而是之民不得而是之也非者惟官得而非之民不得而非之也可者惟官得而可之民不得而可之也否者惟官得而否之民不得而否之也是非可否皆决于官则是铁路而有利焉其利必先官而后民铁路而不利焉则害必先民而后官。
略
四.论述题目
1.结合史实评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传统工业。
回答要点: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进程。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资本投资机器工业的限制,民族机器工业在若干行业尤其是棉纺织、面粉等业中获得了显著发展。早期工业化发展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内部传统手工业的命运大致有两种结局。一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进行生产的城乡手工业,既已无力抗拒外国商品的侵袭,只能步步退却,销路日见萎缩,逐渐破产;二是丝茶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在外国资本和买办商人资本的控制下,变成出口原料的加工手工业从而依附外国的命运。但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传统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原始工业化现象,并与工业化在一个长时期内共存,构成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2.比较并分析晚清史上的几次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