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仅供参考;申请邮寄博仁历史学考研免费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林维喜事件:1839年7月7(清道光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一批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嘴行凶,殴打当地居民,其中林维喜因伤重于次日身死。案发后,林则徐严令义律交出凶犯抵罪。义律拒交凶手,企图以1500银元购买死者家属私了,并且,公然无视中国法律主权,在一艘英国船上自行开庭“审讯”,以“该犯罪不发觉”为词,对5名凶手仅处以3-6个月的监禁与60-80元的罚金。8月15日,林则徐下令停止供应英船柴米食物,布告澳门人民三日内撤回为英商雇佣的中国买办与工役,向英国侵略者作了坚决的斗争。
2、京师同文馆: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奕欣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次年(同治元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年起任总教习。同文馆初设英文馆,1863~1897年先后增设法文、俄文、算学、化学、布(德)文、天文、格致(当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东(日)文等馆。学制分5年、8年两种。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 ,1862年6月入学的仅10人。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学生毕业后大半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学专门学校。
3、湘军: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对于湘军的历史定位,历来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湘军是帮助了满清政府,消灭了农民起义军,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湘军所发展的淮军人物李鸿章作为众多不平等条约签订者,更是被认为是民族罪人。洋务运动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湘军亦成为开创近现代军阀割据的源头。肯定湘军的人认为消灭太平天国并非过错。太平天国自身也并非能够改变封建社会,其宣布的一套根本无法实行。湘军的出现也客观上让满清政府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落入汉族,中央政府的权威极大地弱化,和民国初的军阀也有渊源关系。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改变中国沦落的状况,但至少让中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使政府和人民懂得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洋务运动也带来了许多改变,如选派留洋学生,建立北洋舰队等。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湘军人物的一大功劳。
4、百日维新: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5、祺祥政变: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联络恭亲王奕欣在北京逮捕肃顺等八大臣,发动祺祥政变。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行宫,6岁儿子载淳继位,由顾命八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执掌政权,决定明年起用“祺祥”年号。咸丰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极欲利用载淳生母皇太后的身份谋夺最高统治权。她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擅权的计划遭到八大臣的抵制后,便与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勾结起来。那拉氏于10月7日供“以减其劳”为名,解除了载垣领禁卫军兵权;奕欣再拉拢争取了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10月26日,那拉氏由热河起行,携幼帝载淳由载垣、端华跟随从间道回銮北京。咸丰帝灵柩则由肃顺走大路护送。11月1日,那拉氏一行在胜保派亲兵接应下抵京,当天即与奕欣会昭秘商。11月2日黎明,载垣、端华刚踏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两旁的卫侍一一逮捕。肃顺扶柩到达密云时,在行馆被捕拿。3日,任命奕欣为议政王,桂良、文祥等人任军机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7日,清廷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并宣布载垣等三人大逆不道,当即赐载垣、端华自缢,将肃顺斩首,景寿等五人分别罢黜或遣戍。8日,那拉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主要有:抗拒皇太后垂帘听政,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各国等。11日,载淳正式登极,太后听政,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开始了她对中国48年的黑暗统治。1861年是辛酉年,故亦称“辛酉政变”。
6、光复会:1904年秋,光复会在上海成立,推蔡元培为会长。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这一宗旨与次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十分相近,说明两者在反满的立场上是一致的。“光复、同盟,前后离合不一,宗旨固无大异,皆以种族革命为务”,因而在同盟会成立时,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光复会员加入了同盟会。在革命宗旨的问题上,光复会与同盟会存在着严重分歧和对立。此外,在革命运作的方式上,光复会主张“在宣传革命之外,主要在于革命之力行及实施”,在“用暴力取得政权后,才能实施民主政治”;认为“同盟会虽也重视武装革命,但其领导居国外为多,宣传因之多于力行”,对此不表赞同。由于与同盟会宗旨异趣,“弥隙难缝”,不久光复会就退出了同盟会,仍以光复会的名义独自进行活动。1912年1月25日,陶成章在上海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广慈医院被剌身亡。陶成章的死,标志着光复会革命斗争时代的终结。他死后,会员星散,活动停止。由于此后执政的国民党是从同盟会演化而来,昔日同盟会与光复会恩怨难消,光复会员倍受排斥挤压,所以,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光复会连同它的革命斗争活动渐渐被淡化,乃至被湮没。
7、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着,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後,严复先後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8、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侵占镇南关,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二月初,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便于初五派兵夜袭文渊,打乱了法军部署,促使法军在援军未到之前即仓卒发动进攻。初八晨,法军在炮火掩护下,沿东岭、西岭、中路谷地进攻关前隘,冯子材一面令各部迎战,一面通告扣波、幕府各军前来策应。当敌逼近长墙时,年已70的冯子材持矛大呼,冲入敌阵,全军感奋,一齐涌出,与敌白刃格斗,战至中午,终将法军击退。冯子材指挥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振奋了民族精神。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二、简要回答(每道题15分,共60分)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
回答要点:两个方面:一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中国小农纷纷破产,他们还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把中国逐渐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二是资本主义的侵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外部条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东南互保”的经过及其影响。
回答要点:清末义和团运动时期英、美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东南地方督抚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协议。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蓬勃兴起,清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多次电请清廷镇压义和团运动。6月中旬英国为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既得利益与优势地位,阻止义和团反帝运动向南方蔓延,指示其驻上海领事华仑(又译霍必澜)向刘坤一、张之洞表示:他们维持南方秩序的努力将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经过督办芦汉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穿针引线、往返交涉,英、美、法、日、德等列强同清政府东南督抚取得“谅解”。6月26日,由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制定了由盛宣怀草拟的《中外互保章程》,又称《东南保护约款》。共9款。主要内容是:(1)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由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2)上海制造局、火药局的军火,只用于“剿匪及保护中外商民”。(3)各口岸外国兵舰照常停泊,但不可在清军炮台附近操练,以免引起误会。(4)若外国兵轮未经中国督抚同意进入内地,由此引发的中国百姓毁坏洋商教士产命案件,中国不认赔偿。后来,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等也表示参加“互保”。这一互保章程虽未正式签字,但却在实际中得到了执行。该协议解除了列强的后顾之忧,使之可全力镇压北方的义和团;同时它又具有约束、限制外国兵轮、水手、商人等肆意侵扰东南各省的作用。
3、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回答要点: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并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 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集中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徵和旗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禁止和废除刑讯﹑跪拜﹑吸食鸦片﹑缠足﹑蓄辫等秕政陋习﹔制订了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采取了改进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的措施﹔并以新闻言论自由取代封建时代钳制言论的政策﹐这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任何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反而对农民的自发斗争采取敌视的态度﹐这成为导致它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後﹐帝国主义列强表面上表示欢迎,但实际上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不断对它施加压力﹐并极力扶植拥有军事实力的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扼杀革命。革命阵营内部的立宪派﹑旧官僚和各种投机分子也竭力拥护袁世凯。尤为严重的是﹐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取得政权之後日趋涣散﹐内部矛盾日益严重﹐妥协倾向不断滋长。在内外重重压力下﹐革命党人幻想争取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反正”﹐以换取革命早日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南北和谈。结果,孙中山辞职﹐政权落到了袁世凯的手中。
4、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的异同。(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仅供参考)
事件比较比概念比较更容易,袁世凯和长勋在背景,方式,过程,力量,影响等各个方面都有异同,可以展开论述。
以下是全的回答要点材料: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袁世凯自镇压二次革命后,实行总统独裁制,大权独揽。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F.J.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认为中国人知识程度太低,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适合于君主制。杨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联了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联合发起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活动。但袁世凯故作姿态,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时宜”。于是梁士诒等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制造“民意”,并与筹安会争功。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国民代表一律“赞成”君主立宪,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大会总代表,上书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袁接受帝位后,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并发行一种以他的头像和龙作图案的纪念金币和银币,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极。袁帝制自为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众叛亲离,内外交困,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1917年7月清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十二天的事件,由于此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张勋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仍然留着发辫,表示效忠清室。1913年,他因率军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统率两万军队驻扎在徐州一带。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 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争持不下。黎下令解除段的职务。段到天津后,即策动北洋各省督军在徐州集会示威。会后,一些省宣布独立,不承认北京政府。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领三千军队于6月14日入京。经过一番秘密策划,于6月30日晚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复辟,恢复清帝国。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党,拥十二岁的溥仪登极。当天发布八道上谕,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清末官制,封官受爵。张勋自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复辟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一致声讨。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各大城市群众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要求讨伐张勋。黎元洪拒绝与复辟分子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组成“讨逆军”,誓师讨伐张勋。“讨逆军”很快攻入北京,张的军队一触即溃。7月12日,张勋仓皇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于 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权。
三、史料解读(每道题10分,共20分)
1、给下面这段文献标点并回答问题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即通万国蒸蒸大势相迫非可淤制变亦变不变亦变亦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1)这段话出自( )的《 》。
梁启超 《变法通议》
(2)这段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回答要点: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这篇长文中,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及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这些基本思想出发,阐述了中国改变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他以历朝都曾改变前朝的法制等具体事例,把顽固派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改”的谬论驳得体无完肤。他警告清朝政府,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抗拒这个规律,当变不变,必遭列强瓜分,后果不堪设想。他还指出,变法不能再重弹“洋务派” “富国强兵”的滥调,不能只引进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变法的关键在于改变 科举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长素又曰:所谓奴隶者,若波兰之属俄,印度之属英,南洋之属荷,吕宋之属于西班牙,人民但供租税,绝无政权,是则不能不奋求自立耳。若国朝之制,满汉平等,汉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自同治以来,沈、李、翁、孙迭相柄政,曾、左及李,倚为外相,恭、醇二邸拱手待成耳,即今除荣禄、庆邸外,何一非汉人为政!若夫政治不善,则全由汉、唐、宋、明之旧,而非满洲特制也然则举明世廷杖、镇盗、大户加税、开矿之酷政而尽除之。圣祖立一条鞭法,纳丁于地,永复差徭,此唐、虞至明之所无,大地万国所未有。他日移变,吾四万万人必有政权自由,可不待革命而得之也。夫所谓奴隶者,岂徒以形势言耶?曾、左诸将,倚畏虽重位在藩镇。撮尔弹丸,未参内政。且福康安一破台湾,而遂有贝子郡王之赏;曾、左反噬洪氏,挈大圭九鼎以付满洲,爵不过通侯,位不过虚名之内阁。曾氏在日,尤必陷事官文,始得保全首领。较其轻重,计其利害,岂可同日而道!近世军机首领,必在宗潘。夫大君无为而百度自治,为首领者,亦以众员供其策使。彼恭、醇二邸之仰成,而沈、李、翁、孙之有事,乃适见此为奴隶而彼为主人也。阶位虽高,犹之阉宦仆竖而赐爵仪同者,彼固仰承风旨云尔,曷能独行其意哉!
——《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
(1)这是章太炎为了驳斥“长素”的观点而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文中的“长素”是谁?
维新派康有为等人,康号长素
(2)这段文章中所提到的沈李翁孙曾左李及恭醇二邸都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具体名字。
沈桂芬,李鸿藻,翁同龢,孙毓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恭王奕诉和醇王奕劻
(3)章太炎与“长素”的分歧何在?根本对立的实质是什么?
要不要革命,革命派和维新派
四、论述题(30分)
结合近代史上几次大的论战,论述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特点。
回答要点: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否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否进行革命。20世纪20年代,以李大钊为首的人和以胡适为首的人进行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国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