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教育学   北师大专业课辅导网络课堂论坛

阅读新闻

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现代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   www.lishixue.com;作者:   阅读: 次   日期:[字体: ]

(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仅供参考;申请邮寄博仁历史学考研免费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壬戌学制1922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①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④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2、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3、西南大后方: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山西等一部分地区被占领,国民政府把重庆作为陪都坚持抗战。于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便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当时内迁的工厂、学校、机关及难民等大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可以说是这一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中国的抗战。

4、黄土岭战斗:193910月,日军调集两万余人,对晋察冀军区进行冬季大扫荡。113日,八路军一部在雁宿崖伏击歼敌500余人。4日,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亲率两个大队1500余人,由涞源向雁宿崖方向驰援,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扑空后,拟经黄土岭返回涞源。八路军以小部兵力诱敌深入,以六个团的兵力在黄土岭以东一狭谷设伏。7日,日军进入伏击圈,八路军当即发起攻击,日军伤亡过半。是夜,日军连续突围10余次,均被击退。8日晨,日军多路增援,八路军遂撤出战斗。是役,共歼灭日军900余人,并击毙号称“名将之花”、山地战专家的阿部旅团长。

5、人民解放军宣言:亦称《双十宣言》。1947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010日,由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亦即中国共产党的“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8项基本政策。这是一篇讨伐蒋介石的檄文,它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6、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过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超额完成,中国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完成了工业、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材料分析(24分)(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仅供参考)

材料: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倪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源于什么机构在什么时间发表的什么名称的文件。

193581,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

2、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说明该文件发表的背景与动因。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军队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8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

三、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

回答要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了低潮。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冲破反革命的高压,在黑暗中高举着革命的大旗,又奋勇前进了。19278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打了一些胜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激战数日后失败。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起义于9月9日发动,原计划也是以攻取大城市为目标,准备在占领澧陵、浏阳等县城后,继续攻取长沙。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各路起义军先后遭受严重挫折,结果导致攻取长沙的目标无法实现,这时,毛泽东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决定迅速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区寻求立足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转移途中,队伍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前委决定将保留下来的不及千人的队伍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起义遭到重大挫折后,毛泽东及时率领部队在实践中开始走上了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发动了广州起义。192712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四团教导团、警卫团和广州工人武装举行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但3天后,在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下,起义失败,张太雷和许多革命战士英勇牺牲。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的失败再一次证明,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井冈山道路,而且只有井冈山道路才是中国革命惟一的正确道路。

2、试析抗日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回答要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的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军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八路军、新四军等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的这种分工,既符合全面抗战军事战略上的需要,又符合国共两党和两军的自身情况。两个战场缺一不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发挥各自的优长,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手段,以抗击日本侵略者。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有利的战略布局。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同国民党军队在战役层次上进行了密切的配合。这种配合,体现在国共两军在作战行动上的协调、支援与策应。1940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有105个团、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时间长达5个多月,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瘫痪了日军的主要交通线,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极大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对此,蒋介石在给八路军的嘉奖电中称:“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1944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发起强大攻势,实施局部反攻,有力地牵制、打击了日军,使沿平汉路南下的华北日军在进攻至平汉线南段之后,不得不回师华北。

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配合、支援也是比较好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从19377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作为日军的主攻方向,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在战略防御阶段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的一年零四个月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战略防御性作战,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同时,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作用。在敌后战场形成之初,国民党军或直接配属八路军或间接配合八路军进行反围攻作战,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19384月,八路军总部指挥一二九师、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山西新军一部,在配属的国民党军2个军另3个师的积极配合下,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并收复县城17座。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同时打击侵华日军,使其顾此失彼,这既有利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由被动变主动,由弱变强。八年全面抗战中,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多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多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不难想像,如果只有一个战场,那么日军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集中全力于一线作战,使其“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图谋得逞。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虽然两个战场的配合并未尽如人意,但两个战场都功不可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战胜强大的敌人,要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团结一致,和衷共济。

3、怎样看待1957年的反右运动。

回答要点:中国1957年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运动。1956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决定从1957年起开展党内整风运动。1957 4 27日,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建设的正常步骤。广大群众、党外人士和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以及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批评、建议。但也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针对这种情况,1957 5 15日毛泽东撰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要求认清阶级斗争形势,注意右派的进攻。68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 》,同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右派的斗争。在当时的形势下,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反击是正确的,必要的,这对于分清大是大非,稳定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又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致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了。一大批忠贞的中共党员、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有长期合作历史的民主党派朋友、政治上不成熟的青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们被下放进行劳动改造,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绝大多数被错划的右派分子都得到了平反。

四、论述题(30分)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动态,试论述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

五、腐败说。、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腐败根源于党的腐败,推论出国民党腐败是该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国民党的腐败与抗战胜利后的劫收结合起来,劫收是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国民党政权腐败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党和向旧军阀势力妥协,使该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丧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删除三民主义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御腐败的思想武器;三是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六、私有制说。认为南京政权失败原因在于所依靠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意识形态,这决定了他们为满足私利必然损害和牺牲人民利益,必然失去人心,走向败亡。

七、失去农村(民)说。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具有决定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豪强恶霸逐渐占据底层权力中心,乡村阶级冲突加剧。到南京政权统治时期,政府穷于应付各方面挑战,对农村底层的控制更加微弱,政府职能在农村基本只体现为征粮、征赋、征丁,加剧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渴望土地的农民在共产党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规模动员起来,成为改朝换代最强大的社会资源。



【 录入:sxh123】【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近代史试题
下一篇:华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代史试题及答案
新闻查询